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专家热议民间戏曲传承:…
专家提遗产廊道概念 应…
专家提出新观点:秦兵马…
专家:传承闽南语系剧种…
专家学者解读磁山文化
小珠山遗址为何回填?专…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
专家称活字印刷可做宋版…
专家为铜岭遗址保护“把…
河南省文化界专家为创新…
最新热门    
 
专家指旧体诗创作方向:反映民生,折射时代精神

时间:2011-12-6 9:16:32  来源:不详
家军”扩编到49人。湖北咸丰88岁的老诗人乐学注来信称大赛“将铸造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楹联之更大辉煌”,更身体力行,撰写多份稿件参赛。
  本届大赛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据悉,大赛官方网站的点击量早已超过560万人次,最高日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
  大赛的56名初评委,不少就是由网友担任。但想要担当这个重任,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才能服众”,得先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晒”,由大家评论、比较,优胜者才获得初评委的资格。
  大赛设立的“百诗百联百家谈”专栏,号召网友来文评点参赛作品,成为官网最火的栏目。不少网友撰文讨论,或点评作品,或鸣谢知音,或自我辩护……不同观点的互相切磋、辩论时常出现,有时网友还反复撰文,“舌枪唇战”几个回合,“围观”的网友也会加入讨论。
  一些网友不惧“权威”,勇敢地表达自己与评委们相异的见解。此番诗词类作品一等奖《临江仙·北京奥运成功举办》,末句“一方中国印,红染五洲霞”被很多诗词方家大力赞誉,但也有网友公开批评作品尚存在用词空洞的毛病。
  湖南文化厅厅长周用金介绍:“网友们的热情超乎想象,他们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在大赛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这些意见,做出改进。但仍有一些建议,因为时间等原因,已经无法付诸实践了,但是肯定会在下一届比赛中纳入我们的计划。”
  看起来,旧体诗词还真“火”,网络也正在成为民间诗词创作的一方沃土。在天涯、榕树下、中华诗词网等众多网站上,都有旧体诗词创作专栏或论坛。“诗词论坛人气很高,大家都愿意把作品贴到论坛里,看别人点评,与知音切磋。”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诗友这样说。
  承古体、发新语,时代入题
  为诗词创作的“求新、求变、求突破”提供沃土
  在优秀作品角逐的同时,大赛也为人们审视当代诗词、楹联作品,辨清创作方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诗词类作品一等奖获得者王少峰说:“诗词创作是一个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关注鲜活的当下,体现时代的精神。”
  网友们的讨论也折射出对旧体诗词创作的自觉与反省。网友莫增清在《大赛阅稿印象》中说:“有的作品思想内容陈旧,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没有时代感。如一首题为《闺怨》的参赛诗这样写,‘鸾镜生尘冷烛台,舞裙云袖为谁裁。相思只合送人老,明月何曾照客来。’据我所见,当今的女同胞,对爱情的追求都已经大胆而热烈,很少有这样羞羞答答的。这首诗所咏的闺怨内容,显然与时代不合拍。”
  莫增清批评的问题,就是一味摩古、仿古,用自己的嘴巴唱古人的歌,这样很难获得读者喜欢。中国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也谈到,当代人创作旧体诗词的一个弊病,是陷入古人的意境、情感,闲愁很多却脱离现代生活。一些参赛作品,确实通篇都是“剪烛西窗”、“玉筝调柱”、“忍闻更漏”等陈旧意象而又无真情实感,点击量往往不高。
  清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其实,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与时俱进。诗词、楹联的创作只有表现现实生活、反映当代民生、折射时代精神,才能让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新时代,我国诗词、楹联创作正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创作者逸出文人的狭小圈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田野民间。目前,我国民间创作旧体诗词的人数粗略估计有近百万人,仅中华诗词学会就有会员18000多人,全国不少省、市、县还有自己的诗词学会,至于广袤农村里的诗词、楹联爱好者、创作者,就更加数目众多。
  另一方面,更多书写现实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