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刘仲林:为“述而不作”…
张世林:我又为季羡林先…
安武林:慢阅读
韩美林:“没有文化”的…
钱中文忆季羡林:季老认…
刘建林:警惕文艺评论沦…
季羡林:清华颂
钟秉林:高校学术与行政…
贾作林:王国维“拨头”…
黄会林:何为“第三极文…
最新热门    
 
宋立林:三谈“述而不作”

时间:2011-12-7 19:57:33  来源:不详

 

    百余年来,传统与现代成了一个不断被争议的焦点论题。人们往往把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打成两橛,其结果就是思维被自我限制,画地为牢。其实,人类的发展就像河流,抽刀断水水更流。国学大师钱穆曾经指出,中国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善于继承累积,重视传统和历史。其实,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文化的发展,恰恰是立足于不断的继承,不断的革新。中国文化要现代化,必须立足既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历史传统,这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固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有极大的不同,但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多永恒的、超越时空的价值的。

 

    创新固然需要。但眼下的问题却是,人们只是争先恐后地进行所谓创新,却忽视了对既有文化成果的“保而守之”。结果是很多所谓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学术泡沫。我们应该知道,创新从来不是天上掉的馅饼。没有文化的积累、不重视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创新从何而来?

 

    今人往往轻视古人,有着一种无端的“傲慢与偏见”,以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其实恰恰暴露出那种“小”来。如果我们能够懂得“述”与“作”的辩证关系,在创新与保守之间达成一种辩证的平衡,那么我们的文化复兴大业将会更加顺遂。今天,国家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开展了积极的抢救和保护,恰恰表现了对于继承和保守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实,我们在努力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不正是要“返本开新”,使中华文化得以新生,从而绵延永昌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