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海内外学者福建泉州研讨…
专家学者研讨“故宫学的…
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群盗…
学者:让“包容”成为国…
学者:没有人类情怀,中…
李零等学者评价《中国简…
学者:戏曲“活化石”靠…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到底是被毒杀,还是正常…
最新热门    
 
学者探讨四书应该怎么教:教育者需更多文化理想

时间:2011-12-12 13:28:10  来源:不详
课程,四书教学是立意在取代德育课,强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还是立意在一种人文通识教育?借用张汝伦教授的问法,就是“四书教学到底是定在道问学、抑或尊德性上,还是定在通识和提高个人素养上?”
  香港中文大学的郑宗义教授表示,“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其意义在于弥补因分工太细导致的知识面狭隘,最终能否融会贯通则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如果四书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来教,那么传授的就是知识,道德、伦理、德性、生命教育恐怕都很难表现出来。
  张汝伦教授对此则表示异议,在他看来,“四书实在太特别,千百年来,大家认为四书的教学是一种尊德性的工夫,道问学当然也有,不过一般来讲,古人学四书首先是为了做人,要不然,朱子为什么说要先看《大学》呢?读四书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很明确的”。而“安身立命之学,就是儒家的特点;专业课与通识课都是一样。”
  宋代理学教育中的四书教学,强调四书与士人身心修养之间的联系,其理念明确以培养圣人为目标,即以孔孟、颜回的言行为指导,四书实际上成了“培养有道德的人的教材”。
  同样对于教“做人”,陈少明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如果单纯从《论语》来看,它并没有那么高的道德要求——《论语》基本上要求人们做君子,君子则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缺点。所以,假如把四书当作道德教材,那么在现代社会,究竟是以圣人为目标,还是以君子为目标?”原始儒家非常宽容,宋明儒家则过于苛刻,不过,“即使从宋学角度来说,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也不仅限于读经典,还要有工夫。禅宗、理学家都讲工夫,其实是讲一个普通人朝着一个道德目标进发时,要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很多心理变化,如‘举棋不悔大丈夫,观棋不语真君子’,这类工夫,大学没法提供,我们也没法教。”
  这可以说是儒家经典教育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为此,郑宗义教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的经验是,上专业课容易,上通识课难,让理工科的学生们觉得这些通识课有意义,很难。”
  那么,在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中,有关德性的知识究竟怎么教呢?郑宗义特别提到了目前风行的哈佛教[注: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fojiao]授桑德尔的“公正课”:“你会发现他深入浅出,把西方伟大人[注: 大人是旧时称地位高的官长。-daren]物的理论都贯穿进来,却没有进入到每部原典,没有一句句地去解释康德是怎么讲的,但他会用生活、社会中的例子加以讨论,以便引出理论的思考。如果通识课能教到桑德尔那样的水平,就非常好了。”
  对目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定位表达担忧的,不仅仅郑宗义一人。张汝伦教授就表示:“一些大学现在甚至在考虑四年都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理科院系的院长就很反对,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基础课就没法上了,数学系、物理系的专业基础课都被通识课挤压掉了。通识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学校说是让学生学习做人、陶冶情操,也讲一点道问学,比如让理工科的学生开阔眼界。这样看来,整个通识教育的定位依然是不明确的。”在张汝伦看来,目前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分为六大板块课程,其中有很多其实是“术”而非“道”,是“技艺”而非“成人之学”——这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