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到底是被毒杀,还是正常…
台湾学者郑卜五做客清华
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
学者质疑光绪毒杀说:地…
专家学者解读磁山文化
2011北京论坛中外学者共…
在日华人学者举行辛亥革…
比较文学进入全球化 中…
最新热门    
 
学者:戏曲“活化石”靠什么“活”下去

时间:2011-12-6 9:16:37  来源:不详
戏曲“活化石”靠什么“活”下去 
  ——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举行
  11月28日晚,一场汇集了高甲戏、布袋戏、雷剧、白字戏、歌仔戏、梨园戏、潮剧、琼剧等闽南语系剧种的11个戏曲小段在海南省海口市与观众见面,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演员们把这些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剧种演绎得韵味十足。梨园戏《陈三五娘》唱腔婉转,司鼓以脚的力道和位置变换敲击鼓点,恰到好处;布袋戏《奇遇良缘》虽布偶不足半米高,吸烟、咳嗽、对打各环节毫发毕现;演唱歌仔戏《邵江海》选段“六月雪”的女演员长袖善舞,满腔悲愤。全场掌声响起,为这些古老剧种在今日焕发的生机,为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成立以来戏剧史上的第一次闽南语系剧种的大聚会。
  在随后举行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上,学者在肯定参演节目质量的同时指出,展演也暴露出了拥有古老历史的地方小剧种在创作、表演、传承、传播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都导向一个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在大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有367个戏曲剧种,而目前尚在演出的剧种仅267个;在台湾地区,九甲戏、乱弹戏等演出越来越少;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曾兴盛一时的闽剧早已不见踪影。“好景不常在[注: 常在,清宫女称号,与“答应”同为最低级妃嫔。《清史稿?后妃列传》:“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是闽南语系剧种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据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世雄介绍,闽南语系戏剧大致包括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以及偶戏等,其历史短则三五百年,长则近千年,许多剧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保护项目。即便如此,这些珍贵的地方剧种却并未享受到“古董”应得的待遇,而是随着观众的减少、继承人的去世濒临消亡。人们不禁担忧,这些“活化石”能“活”多久,又该靠什么“活”下去?
  最合理而又现实的答案是——培养观众,靠培养对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欣赏趣味的拥趸激发古老地方戏剧的持久生命力,这是保障其生存的基础。如今,闽南语系戏剧的演出主要以民营剧团为主,它们成为了闽南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演艺市场的主要力量。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许多剧团积极开拓思路,希望培养起固定的观众群体。海南省“非遗”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在海口、琼海、文昌三市交界处的大坡镇出现了“小镇出大戏”的景象,这里一年四季鼓声唱腔不断,上门请戏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更被海口市政府设为“琼剧镇”。
  以观众为核心,创作观众爱看的戏曲节目并由此影响到创作、演出、传承、传播等各个环节,是发现、培养戏曲人才的重要途径。曾风靡一时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如今已面临人才断档的危机,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早年间提线木偶戏家喻户晓,1978年泉州市木偶剧团与福建艺校联合开班招生时,应考者蜂拥而至,最终有30余名考生从几千名报考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