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到底是被毒杀,还是正常…
台湾学者郑卜五做客清华
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
学者质疑光绪毒杀说:地…
专家学者解读磁山文化
2011北京论坛中外学者共…
在日华人学者举行辛亥革…
比较文学进入全球化 中…
最新热门    
 
学者:戏曲“活化石”靠什么“活”下去

时间:2011-12-6 9:16:37  来源:不详
者中脱颖而出;而到2005年,招生情况可谓惨淡,无论怎样加大宣传力度,报名者始终寥寥,最终只能“凡报必招”。 人才缺失,是许多闽南语系剧种面临的共同困境,甚至直接导致了这些剧种濒临消亡的绝境。
  在台湾,木偶布袋戏深入人心。台湾戏曲学院院长蔡欣欣说,演出更为细腻、精致的木偶戏深受小朋友及年轻观众的喜爱,许多剧团演出场场爆满,剧团寻求到的广告投资及各类收入产值每年达数十亿新台币。木偶布袋戏的火爆,促使[注: 促使 拼音: 解释: 1.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cushi]剧团在中小学校及社区开设演习班,为毫无基础的观众上课培训,从普及传统民间艺术入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发现、挑选人才。如本次参演的台北木偶剧团,演员最小的22岁,最大的36岁,但他们平均习艺年龄都达到15年以上。他们都是在普及艺术教育的课堂上了解的戏曲,之后一连十几年不曾间断学习,大学毕业后成为剧团专业演员。
  那么,如何才能吸引观众、培养观众?敬畏传统,恰当创新,易于传唱,或许是地方戏曲最能吸引观众之处。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高甲戏演员吴晶晶说起观众追着她到各地看戏的情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拴住观众的心是最必要也是最难的事。闽南语系剧种博大精深,唱念做打独具魅力,具有寓教于乐的平民化特色,一些经典剧目和优秀演员时至今日依然有众多戏迷追捧。观众爱看品质上乘的表演,而非那些粗制滥造、空洞无物的所谓“创新”之作。当前,有些剧团创作前不进行市场调研、风险评估,一味想当然地认为观众爱看什么;有些急功近利,太看重形式而忽视艺术性,剧团辛苦排演半天只能草草演出几场;有的乱改传统,瞎谈创新,把压箱底的宝贝扔了,反而花大价钱“另起炉灶”;还有的过分倚重现代科技手段和豪华布景,舞台美术倒是美轮美奂,只可惜剧目本身质量不够上乘。新加坡亚太演艺学院主席蔡曙鹏说,几年前某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刘三姐》,开始时观众熙熙攘攘,中场休息时剧场空了一半,观众纷纷抱怨,当刘三姐由一个善良、质朴的乡村姑娘变成了佩戴项链、耳环的千金小姐,当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在交响音乐中不伦不类,这样的《刘三姐》还能叫《刘三姐》吗,这样的地方戏还有地方戏的味道吗?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在讨论闽南语系亲缘剧种戏剧节的章程草案时,对其中的“重大创新与改编剧目”有较多异议。传统经典曲目自有其精髓所在,各剧种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联系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沟通着所在地人民的质朴情感,形成了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过分强调“创新”,用一刀切的标准衡量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这些戏曲“活化石”而言恐怕未必是好事。
  观众是戏曲的衣食父母,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无法改变许多外界因素的当前,回归戏曲本体,探究如何依据戏曲艺术创作规律,以高品质剧目吸引、培养大批观众,从而推动这些戏曲“活化石”的生存发展、传承保护、创新繁荣,才是当前戏曲人应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期5天的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它为关注、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闽南语系剧种的艺术家及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发现问题、谋求良策。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在致辞中说,“戏曲艺术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承担着喻世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