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海内外学者福建泉州研讨…
专家学者研讨“故宫学的…
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群盗…
学者:让“包容”成为国…
学者:没有人类情怀,中…
李零等学者评价《中国简…
学者:戏曲“活化石”靠…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学者李泽厚:能不能让中…
到底是被毒杀,还是正常…
最新热门    
 
学者探讨四书应该怎么教:教育者需更多文化理想

时间:2011-12-12 13:28:10  来源:不详
的通识课,“有热情但未必能有好效果。”
  四书会不会成为国民教育科目[注: 学科-学科: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
  弥补分科太细导致的视野狭隘,打破百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隔膜——大学通识教育针对的实际上是整个教育体系存在的沉疴。但是,只有从初步的教学做起,才谈得上代代传递中华文化的价值。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提出,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是重建,让传统价值在当代社会重新发挥作用;四书是儒家经典体系在古代的新集结,以应对时代的新挑战,在当今时代,同样必须应对这样的挑战。
  陈来对于四书作为科目正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同时,他对当下大陆的中小学仅选段教学四书、大学通识教育难以与高中教学对接表达了担忧,在他看来,台湾的相关经验值得大陆同行借鉴。
  为此,台湾慈济大学的林安梧教授具体谈到了台湾当下的做法:首先要从中学生开始选读和熟读四书,台湾有《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基本教材》,也有字义训诂的教学。“没有熟读,就只会意气论辩,这样则永远不会明白四书的道理。”此外,林安梧建议大陆尽快恢复“三祭”传统,如把“9·28”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诞辰日作为教师节,把孟子生日作为母亲节,“因为有氛围、情境,才能有生长;读儒学不是求功名,而是让百姓日用而不知”。
  熟读和论辩,究竟孰先孰后?与林安梧的观点不同,郑宗义则认为,现在是价值多元的时代,生活处境不同了,每个人学习经典时的心气也会不同,有些人不通过论辩就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些人则会受到感动,而这种感动一定是能够说明白的,因此,“今天读四书时,应该把其中的义理讲清楚”。
  张汝伦教授以其在复旦大学多年讲授《论语》课程的亲身经历,谈了他的体会:“绝大部分来上《论语》课的同学是为了求‘道’,其中许多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熟读《论语》了,再来上课,一定是希望从你这里听到比杨伯峻的解释更多的东西”。在他看来,对于儒家价值,说教与维护都没有用,教师一定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中国思想能不能用一套完整的理路讲出来?应该向学生讲清楚:知性之外还有理——理分为事理、情理、天理。”
  在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体系中开设四书课程,不仅涉及高校的课程教育,还指向了更普遍意义上的国民教育层面。对此,郑宗义教授表示:四书教育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认同,如果人们对文化与公民的价值理念有认同,就能建构起公民身份,进而建构起国民和民族的身份认同,“这也是四书可以做出贡献的地方”。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在高校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儒学教学的学者依然显得孤立。
  多年来在大陆努力推动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学者甘阳就谈到:“我每年会举办一个全国通识教育讲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