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朱健:读书不可以有成见
试论《诗经.秦风.小戎》…
麦家:我从不相信这个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民国经典国语课》:“…
点将台 老鲍谭古⑩:君…
迟子建:一个作家的童年…
迟子建:一个作家的童年…
《诗经》中的园林绿化问…
《诗经》中的园林绿化问…
最新热门    
 
《诗可以观》:探寻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诗意世界”

时间:2012-2-24 10:39:17  来源:不详
清醒的理论意识。相比于“佶屈聱牙”的旧体文言,“新文言”的特征是:“表现方法自由灵活,风格华美;善于修饰,修辞手段广泛应用;语言鲜活生动,典雅蕴藉,语句形式多变,骈散结合,语助词普遍使用等。”作者以先秦广义文学为依据,例举《国风》、《易·文言》以及辞、命、诰、赋等,生动地阐述了春秋诗文对日常生活、政治道德等的渗透影响,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语言对社会生活以及文学的奠基性意义。

 

    本书对“诗可以观”命题之论述也颇具创意。此命题出自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法,是对诗之功能的一种理解。作者认为,“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其中“观”是其形式,也是基础。春秋礼乐融合的“礼乐社会”特点,具体表现为社会政治、宗教、祭祀、外交、教育等各个领域活动的诗意化。这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西方文化中区隔森严的知识、道德、艺术领域,中国文化中却互渗融合;可以理解何以人物外在风雅仪容等在西方道德理念中微微不足道,在中国文化中则被视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样诗意化的社会氛围中,“观诗”才可能成为风尚,成为一种文学观念。

 

    傅先生此书另一大贡献是,突出了春秋赋诗观志活动中审美性特点。这是对长期流行见解的重要突破。作者首先指出,“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这一对“诗可以观”命题的流行见解,将“诗”理解为反映民情的“情况简报”,既不能解释《诗经》被奉为经典长期、广泛流传的永恒魅力,也不符合政治常识;倒是将“诗”理解为春秋贵族在国际、个人交往中讽诵“以喻其志”,“以微言相感”的表达材料,更接近事实。春秋士者交流,双方并不直斥是非,也不以逻辑论辩相往来,而是借诗“婉而成章”,含蓄、感性地表达观点;甚或诗、乐、舞一体,搭台表演,于载歌载舞中传递志意。观诗者由此也在审美性鉴赏中准确细微地体会(而非理性分析)到对方心志。双方相揖而视,默契于心。某章以“诗可以观”命题,正是准确、传神地道出了春秋诗意盎然的时代精神。

 

    西方文化,由于柏拉图的抽象化努力,以普遍永恒的“理型”(idea)统摄一切,感性化的“诗”因此不能见容于理想国家蓝图中。因而很长时间以来,“诗意”在西方文化中失落了,直至近来的尼采、海德格尔,才又重新发现了生活的“诗意”本质。中国幸有春秋这一风华篇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