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道”与“真理”(1)
“道”与“真理”(2)
“道”与“真理”(3)
文化发展的“变”与“常…
关于“孝”与“无后”的…
关于“孝”与“无后”的…
陈鲁民:文化“拼爹”与…
自主招生:“合纵”与“…
瑶族春节习俗:“舞春牛…
侗族春节民俗:侗家“行…
最新热门    
 
“道”与“真理”(4)

时间:2012-2-28 11:52:37  来源:不详
事物的最佳观念之谓。”[9](p.359) 换句话说,“是”与“不是”的意义已退居其次,重要的在于“当”与“不当”,“可”与“不可”。

在在后现代主义和阐释学者看来,哲学的目的已经“是维持谈话继续进行,而不是发现客观真理” [9](p.352)。因为建立在认识与对象“符合”基础上的真理并不存在的。不是认识,而是“存在”才有资格背负真理之名。如海德格尔所说:“真理就根本没有认识和对象之间相符合那样一种结构”[10](263)。新阐释学在“语言本体论”意义上提出了“对话”、“视界融合”、“协同性”等等新概念,以作为认识之客观性的替代,这实际上等于是宣告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和真理观的终结。而“真理”成了一种在人与人的“对话”、“视界融合”和“协同性”中“建构”起来的东西,那它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是西方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真理”,而接近于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在人的“言”与“行”中诞生的“道”了[13]。因此可以说,在西方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真理”被颠覆之后,中国先秦哲学意义上的“道”的价值反而显现了出来。

也许,在未来全球化语境下的哲学建构中,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意义上的“道”,还是西方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真理”,都应该在自我反思和相互沟通中取长补短,寻求视域融合。在中西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中,重新建构起人类哲学新的“道”观或者“真理”观。(作者:徐克谦)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古希腊]柏拉图[注: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国家[A].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清]郭庆藩[注: 人物简介 郭庆藩,清朝人,字子瀞,一字岵瞻,湘阴人。诸生,官浙江知府。 主要作品 有《十二梅花书屋诗集》《庄子集释》。].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97

[6]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宋] 程颢、程颐.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和团结[M].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1] 刘文旋.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2).p.33-39

[12] 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2002(2).p.93-98

[13] 徐克谦.论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庄子之“道”[J].中国哲学史.2000(4).p.66-68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