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国学院
4月1日 浙江大学定名 中…
论文数量不再是“硬杠杠…
西藏未来更美好 “大手…
胡乐乐:优化大学的生源…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什么是文化——中国政法…
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成立…
山东大学《十三经注疏》…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
最新热门    
 
“大学问”与“大福泽”——田家英藏章学诚致孙星衍书札的启示

时间:2012-4-1 11:57:34  来源:不详
都是天才的必备条件,因为缺了1%,就构不成100%!有的人有99%的血汗,却没有1%的灵感;有的人有1%的灵感,却没有99%的血汗。这都是不足以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但更可惜的是,在人类学术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的天才和意志都因为游移不定与自相矛盾而浪费了。于是,伟大的学者也就凤毛麟角,平庸的学者也就屡见不鲜了。因此,列夫·托尔斯泰一生都尊奉着席勒的格言:“集中你全部的精力,在一个点上释放出来,你必然取得辉煌的成就。”杰出的学者不仅遵从自己的天赋,还能够高瞻远瞩,不囿于其所生活的时代,因为他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学术的永生,都是为了以学术的光辉流照于人间。所以,章学诚(1738-1801)指出:“夫学至于千百年后,世变风移,一时趋向所不在是,而声施卓然,不可磨灭,则精神周而当日所谓发于意之诚然者,有至理也。精神周而发于意之诚然,必因性之所近而充其量之所极,举世誉之而不为劝,举世非之而不为沮。审己分定,一意孤行,以毕生之全力,曲折赴之,而后足以及此也。而一世之士,方以荣辱,由于毁誉,由于趋向,趋向所在,而终身贵贱、升沉、得失系之,于是舍其天然自有之长,而束缚驰骤,赴其质之所未具,岂不惑哉?”(《与钱献之书》)在章氏看来,永恒的学术业绩来自学者的独创,而学者的独创来自其对个人天赋的发挥,来自其一生的勤奋与专注,这样的学者绝不迎合周遭的世俗,绝不顾及一时的毁誉,他精神丰足,意志坚定,故能够超越今古,流芳百世。所谓“举世誉之而不为劝,举世非之而不为阻,审己分定,一意孤行”,确实是真正的学者个性。可惜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拥有这样个性的学者太少了。由于大多数人都缺乏精神上的指南针,都太多地关注现实的利益得失,都被自己所处的小圈子的人事关系所缠绕,所以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陷落和颠覆。然而,归根结底,从事学术研究的头号敌人还是怠惰。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所以,正如席勒所言,“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曹丕[注: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谥魏文帝,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的嫡长子,母亲是宣皇后卞氏。他继承了父亲的魏王封号与丞相的大权,最终迫使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禅让,取而代之。]在《典论·论文》中也早就指出了一些文人的通病:“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如果要避免这样的哀痛,就必须及时努力,发愤图强。最近,我去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所藏明清书法展”,居然看到了章学诚写给孙星衍[注: 孙星衍(1753~1818)清代文史学家。字渊如,又字伯渊。江苏阳湖人。从名家钱大昕历各地,精研汉学。年轻时著成《仓颉篇》三卷。](1753-1818)的一封信札,更引发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当时,我回家后急急翻检《章学诚遗书》,发现这居然是章氏的一篇佚文,传世的章氏著作一概没有著录,现将其全文迻录于下,与读者共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