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照辞如镜,析理如衡——…
湖南株洲:“一般干部大…
最新热门    
 
马庆洲:长歌当哭忆吾师——追忆董治安先生

时间:2012-6-16 12:16:41  来源:不详
 

    董师是高先生的学术传人,这为学界所公认,但每当提及高先生,董师言语总是多有保留,十分注意措词,以免借师自重之嫌。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我感到,他的这种自律,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而高先生毕竟是学术上的大家,每当需要对外介绍高亨先生时,董师总是十分仔细地斟酌用词,从不动辄称高先生这“家”那“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集林》出版前后,需要一些介绍高先生的材料,但如何给高先生“戴帽”,董师颇费思虑,反复掂量,最后还是称高先生为“著名文史研究专家”。董师写过一篇《高亨先生传略》,他曾和我提起此文写作的不易,既要准确评价高先生的成就,又不能说过头话。其实,我们何尝不知道,董师对高先生的生平、学术胸中了然,所谓的“不易”,主要就在于如何拿捏好尺寸。安平[注: 安平,京剧净角。-anping]秋先生在《高亨著作集林》出版研讨会上曾云:“我看第十册(指《集林》)有一个《高亨先生传略》(笔者按:此文是经董师修改后,作为附录收入文集的),开头两句写得很朴实,意思大概是高亨先生是国学研究和古籍整理的著名学者。我看了愣了一下,这大概是董先生的手笔,这反映了高亨先生和山东大学的风范。”

 

    董师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感染熏陶我们。影响所及,同门多淡泊自处,不汲汲名利。有一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廖群学姐相遇闲聊,谈到我自己的处世方式、生活理想等,大概是过于老庄了,她听后惊呼:“董老师的学生怎么都这样!”耳熏目染,能不斯乎!董师对我们的影响,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文要谨慎,不说过头话。至少我个人为文,这条原则总如皮鞭一样,高悬在我背后。一次外出参会,在机场邂逅同路的一位还算熟识的学者,谈及董师,他感慨:“董先生的文章没有一句废话!”董师为文的这种境界,吾辈难以企及。但言必有据,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是吾辈所牢记并努力争取的。2011年11月,我应约写了一篇关于清华与山大中[注: 大中 (国号): 大理国由高升泰掌权时所改的国号。 大中 (年号): 唐朝唐宣宗李忱的年号(847年─859年)、唐懿宗李漼即位后沿用不改(859年—860年)。]文古典学科渊源的文章,涉及到高先生、董师及陆侃如、萧涤非及其学术传人等,其中的一些人和事,我没有十足的把握,便请董师把关,并提前发去电子稿。12月14日,我回老家祭母,专程到山大,面见董师,听取董师意见。董师对此文的角度、基本的论述等,给予了肯定,认为清华与山大的关系确实值得研究,并给我讲了山大老辈学者中其他的几派传承。因文中涉及董师的篇幅不少,我深知老师为人的原则,便怯怯地探问文中的表述是否可以,有没有过头的话,董师玩笑似的说:“有说好话的苗头!”我也不禁一乐。其实,我已经尽量把话往低里说了,只讲一些基本的史实,不敢有半句溢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