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谈古代文学作品描写美女…
谈古代文学作品描写美女…
国家教学名师、中国比较…
“古典文学内部研究之反…
彰显地域特色 勤谨辑补…
中国作协举行网络文学作…
“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云南叫停官方杂志“野鸡…
文学名著里的古代生活 …
最新热门    
 
文学杂志如何“有尊严”地生存?需反思励精图治

时间:2012-7-15 21:57:09  来源:不详
编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我刊靠我党。”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杂志没了市场,而文学杂志又要生存,在现有的文化和出版的机制体制下,文学期刊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获得财政拨款。此口号虽响亮,拿到政府的钱又谈何容易。财政拨款的权力握在各级官员手中,那么说服他们认可文学杂志存在的必要,显得至关重要,这就涉及杂志负责人的运作,运作对头了,财政补贴拨款便成现实。但是运作是何其难,因为政府官员的“观念”已经很“超前”了,很“市场”了,他觉得你应该去赚钱,而不是找我要钱。所以,大部分文学杂志都难获得财政拨款,即使有,也是象征性地拨一点,这对文学杂志的生存也是杯水车薪。当然,少数一些刊物能得到政府的“慷慨”拨款,比如《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文学》《收获》《芳草》等,它们成为同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还有一类也属财政拨款,就是文学杂志通过配合政府举办各种与文学相关的活动,获取财政专项经费。活动结束后,剩余一点经费拿去办文学杂志了。多数情况下,所剩寥寥,此法也很难。
  社会赞助。即找企业赞助或者找基金会赞助。企业是做生意的,讲究互惠互利,我们文学杂志能给他们什么呢?给他们带来文化品位,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听听可以。给他们广而告之,但发行量难以启齿。实际上文学杂志能给予企业的回馈少之又少,而我们又要找他赞助一笔钱,从生意的交换原则上来说行不通。偶尔也有企业赞助文学杂志,主要靠的是感情、关系,这种赞助往往不长久,一两次便结束。据说,国外有这样的政策,企业赞助文学杂志,赞助费是可以抵税的,而我们国家没这样的政策,企业当然对赞助杂志没什么兴趣了。至于获得基金会的赞助,也是难的,因为各个基金会有自己的赞助领域,如果有一个专门赞助文学杂志的基金会,那便好说话些了。一位文学杂志总编在一篇“跑赞助”的文章中“大吐苦水”:记得一次,友人带我去找一位政府垄断企业的老总,事先联系了多次,最后约定这天晚上九点到他在福州[注: 福州市-福州简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地处福建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某花园的“行宫”见面。结果到了约定时间,老总正和别人谈话,友人上前通报,还送上一幅字画。不料老总竟对我们理也不理,一任我们尴尬地站在那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老总的客人走了,仍未请我入座。我只好硬着头皮递上名片,说明来意。老总将名片随便一扔,出言不逊:“你们来就是为了向我要钱!”
  4
  由此可见,市场走不通、政府“断奶”、拉不到赞助,文学杂志要以非耻辱的、有尊严的、优雅的方式生存,看来只能是痴人说梦了。如果不愿耻辱地活,那么大多数文学杂志只有一个选择:关门停业。近900家文学杂志,就让有市场的10%的杂志活下去吧。
  其实,关门停业是一个容易的选择。1998年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有一批文学杂志已经消失了,有一批比如《大家》者还坚守文学品位继续办着,但是这其中又有几家能活得很滋润呢?《大家》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05年,《大家》杂志社为了维护这个品牌,已经亏损了近2000万元。为了支付稿酬、印刷和人力等运营成本,2005年后杂志社平均每年‘赤字’就有70万~80万元。”如今,新一轮的“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风潮正在涌起,文学杂志也在其中,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