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知青情结影响中国未来:…
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史国…
7月25日 日舰袭击中国船…
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性:…
揭秘中国最早的“黄色歌…
揭秘中国最早的“黄色歌…
揭秘中国最早的“黄色歌…
7月23日 明清民间天文学…
反本开新 重研儒学——…
英媒报《现代汉语词典》…
最新热门    
 
中国诗圣的襟怀——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

时间:2012-7-25 11:35:35  来源:不详
亨。唐代皇帝。玄宗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打发回家了。诗人一腔的忧国忧民之情、报效国家之志终于未能得以充分展示的良机。此后,八年的安史之乱,腥风血雨更给社会的经济发展[注: 概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的严酷现实,使得诗人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感叹——面对如此破败的江山,中年“诗圣的襟怀”表现为忧时忧国、厌战爱民的复杂情感。而当战乱终于结束,朝廷平叛胜利之时,诗人立即咏出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生平第一快诗”,爱国精神和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于今读来,仍觉令人情感激荡,似乎青春也要“鼓翼而飞”了(霍松林语)。

 

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亲近人民,在杜甫那“诗圣的襟怀”中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喜雨》),若非关心农民和农事者,是不会如此渴望甘霖的。而《又呈吴郎》,则是诗人煞费苦心写出的一首劝言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为了寡妇打枣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小事,诗人却于平凡中深刻地揭示了陷人民于水火的社会根源,这不是杜甫忧国爱民伟大情怀的自然流露吗?

 

为了躲避战乱,早已遭贬罢职的杜甫,带领全家历尽千难万险来到了远离中原的蜀都平原。在许多亲友的资助之下,诗人选址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著名的杜甫草堂:“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不料,次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场秋风裹着秋雨,无情地将茅屋吹破,同时也催成了杜甫一首表现着诗人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秋雨之夜,诗人的思绪,并没有局限在自己个人的恩怨得失,也没有拘泥于一座茅屋的残破漏雨,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了处于同样境况中的“天下寒士”。正是因为这样改变现状和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正是因为这样牺牲个人和幸福他人的思想境界,晚年的诗圣才更由衷地显示出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