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将组派顶尖级京剧艺…
梅葆玖:京剧创新的基础…
专家批国内动画创作技术…
画家能否自鉴真伪惹争议…
京剧研究家刘曾复逝世 …
国内图书相对价格远比国…
国内首份博物馆版权指南…
6月5日 原中华民国总统…
京剧骨子老戏专场将上演…
邀观众听书看戏品三国 …
最新热门    
 
国内京剧人才青黄不接 思想保守缺乏勇气创新

时间:2012-9-2 21:21:02  来源:不详
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买,虽然还能买到,但和过去比,质量差得很远。而且,以前的戏服都是人工绣的,现在逐渐改成机绣的了。”
  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也深有同感。他说:“京剧院团中同样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演员好一点,乐队次之,舞美更差,主创最严重。”上海京剧院缺少主创的原因是由于该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屡出精品剧目,自然而然使得进人的门槛提高,与此同时,上海京剧院的大编剧们又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对此,上海京剧院想了一套办法:“动用社会力量,强化编辑意识。我们选定题材后,可以请名家来写,但要配上自己的年轻编辑,这样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创作力量。”孙重亮说,“现在上海京剧院的创作部主任冯刚原来是《成败萧何》的编辑,后来成长为《王子复仇记》、《情殇钟楼》的编剧。”
  还有些问题似乎并不是以院团之力就可以解决的,比如人才流失等问题。“由于京剧院团的工资水平不高,我们剧院有一个负责录音的人员刚刚辞职去卖音响设备了,这让我们觉得很可惜。”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尹晓东说。
  创新先需一些勇气
  还有一个难题摆在京剧人面前:继承之后如何创新,而创新中最困难的当属创排现代戏。尹晓东认为,倡导京剧院团创排现代戏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内容的需要,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新的需要。“能够表现当代生活的题材很多,但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否找出足以京剧化的题材。”尹晓东说。
  然而,在寻找适合京剧舞台表现的作品、创造新的京剧程式之前,京剧人首先还要面对思想和观念上的冲击。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认为,现在京剧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京剧创新的要求非常苛刻。“目前京剧界存在着一种思维模式——创作每部戏都要求其成为经典,这使得剧作家的创作变得非常困难,一场京剧演出只有几百个座位,这种剧场形式导致了产出对投入的限制,每每新创一个剧目总是被要求不能失败,使得大家不敢轻易进行创新尝试。其实,看看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梅兰芳[注: 梅兰芳(1894~1961年8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一生排演了几百部戏,最后也不是全部戏都留得下来。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给现代戏的创排一个单独的标准,去鼓励大家尝试,不用怕失败。”李恩杰说。
  孙重亮认为,今天的京剧界很保守,但京剧本身有创新的动力,有容纳创新的包容度。上海京剧院在创排新戏的时候会注意三个层面:首先注重创作剧目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切入历史,为文化积淀做出贡献;其次看题材是否适合这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艺术气质不一样,京剧更适合表现一些关乎江山社稷的厚重题材;然后还要看选定的题材是否适合本院演员的发挥。“这几个方面把握好,创排新戏的成功率就会提高。”孙重亮说。
  京剧《华子良》是现代戏创排成功的典范,从饰演华子良的王平对当年《华子良》创排过程的描述中,可以总结出:一个演员几十年的厚积薄发、对艺术近乎完美的追求和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是这部戏创排成功的关键。《华子良》创新了京剧的程式,其中的箩筐舞已然成为戏曲院校的教学案例。这部戏的成功可以给现代戏创排一些启示,但每个院团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各个院团在面临这个问题时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不一样的。
  (王立元)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