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日均消失20个历史村镇 …
智慧讲义:民俗文化,一…
海巴子:民国时期的“无…
北大教授张颐武:民族的…
张晓政:古代科举对官宦…
王为政:解佩令·咏钱锺…
章玉政:《刘文典年谱》…
周丽玲:民初传奇杂剧《…
叶匡政:“不良教授”孔…
韩浩月:民营书店未来在…
最新热门    
 
王政:民间演剧之近代变迁

时间:2012-9-5 20:15:01  来源:不详
靠歌舞表演。近代以来,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审美因素逐渐从宗教因素中分离出来,参与者也分化为演员和观众两个群体来。演员逐渐朝向职业化发展,而观众群体除了神灵或祖先(假象的观众),更主要的则是人(现实的观众),现实的观众涵纳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注: 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例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jieceng],形成庞大的观众群。民国《盖平县志》载:“四方来游观者,毂击肩摩,夜以继日。有周铁沟、桥台堡、乡乐庄、铁岭屯,百家塞堵村会办演秧歌、抬歌杂剧,群集山庙祝神,以祈丰年。”民国《珠河县志》载:“秧歌、旱船、高脚种种跳舞,游行街市,观者塞途。”可谓是全民狂欢的最佳时刻,人们充分感受到娱乐的盛宴,同时也加强了各行业以及民众间的团结和凝聚力,人们由对神的敬畏、紧张而变得愉悦、轻松。

 

    通过地方志的记载,我们还看到近代商业发展对于民间演剧的巨大冲击。古代民间演剧历经[注: 历经 拼音: 解释: 经历;多次经过:~劫难ㄧ小庙~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破不堪。-lijing]千年有着一成不变的模式,他们的演出从不专守一处,而是保持流动的方式,汉郑玄注《周礼·春官[注: 按照我国北方一些地方的民俗,“报春”就是在立春前一日,由扮成“春官”、“春吏”的人们在街市道路上高喊“春来了”,将春天即将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所谓“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的“野人”,指的就是民间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流动演出的艺人,而宋代苏轼词句“俯仰东西阅数州,老于歧路岂伶优”,是用艺人的奔波生活作比说明仕途之艰辛。充当演剧场所的远古神庙剧场并非专门化的演剧场所,直至宋代勾栏瓦舍的出现,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剧场才正式形成,但却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未延续下来。近代以来,民间演剧的演出收益大大增加,如民国《遂安县志》载:“民间报赛之戏一村常演数夜,全县岁费不下万余金。因剧场聚赌,曾经禁演。数载后,又倡办戏捐,仍许开演,闻每岁可得千余金云。”民国《定海县志》亦云:“全邑终岁演剧之费当不下数万金,近年倡办戏捐,闻每岁可得千金云。”与以往的临场邀赏不同,这些动辄“千金”、“万金”的收益大大刺激了民间演剧的积极性,从而要求演出地点朝向固定化、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一些商业会馆、私家厅堂,演剧场所逐渐体现出剧场化的特征,戏园成为市民主要的娱乐场所,商业意味也愈加浓厚。如民国《分宜县志》记:“城南惟七都有建万人缘者,专尚演剧,但限以十年一次,蜂拥不亚城北,今已废除。”虽未得到普及,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剧场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而《江苏省志·民俗志》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