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小学教材屡受争议被指…
最新热门    
 
怨咨之声与盛满之气——林纾论诗人与改革者的风度

时间:2012-10-26 21:32:12  来源:不详
待考场失败,要扭转千百年来形成的功利主义读书观,实在太难了。

    1919年2、3月间,林纾与新派人物公开交恶,他的《荆生》和《妖梦》经北大法科四年级学生张厚载之手在《新申报》的“蠡叟丛谈”栏发表。3月底,北大校方以莫须有的传播谣言、损坏校誉的罪名将张开除,张不得已准备南归,与林纾告辞。林纾在《赠张生厚载序》称赞他“其容充然,若无所戚戚于其中者”。他接着写道,能否毕业,不取决于一己;至于求学,则永无毕业之时:“君子之立身也,当不随人为俯仰。古之处变而安者,宁尽泯其怨咨之声,顾有命在不可幸而免也。” “不随人为俯仰”意味着独立思考。《新青年》同人全盘否定中国旧戏的时候,张厚载站出来与老师们辩论,恰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但是 “言志”也会蜕变为抒发怨咨之言。酸呻苦吟的害处就是诗人将更加关注自我,抑制同情心(或移情的能力)的健康发育。因此林纾对诗人也多怨言。魏瀚在林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闽中新乐府》的序言中交代,作者“畏庐子”自称“不善为诗”,又“不乐为诗人”,无意发表这些仿白居易讽喻诗而作的白话诗,是他“强取而授之梓人”。诗集是用笔名出版的,而当时的“畏庐”还没有文名。林纾在自序中也说,“目不知诗,亦不愿垂老冒为诗人也,故并其姓名佚之。”可见诗人的雅号林纾并不羡慕。

    在作于1922年的《畏庐诗存·序》上,林纾谈到自己为什么对诗人有恶感:“余恒谓诗人多恃人而不自恃。不得宰相之宠,则发己牢骚;莫用伧父之钱,则憾人卑啬。迹其用心,直以诗为市耳,乃绝意不为诗。”实际上他早在1880年代就加入过诗社,可见诗人也不是都想“得宰相之宠”,“用伧父之钱”。但是他确实对文人的恶习有深刻体会,还利用翻译美国作家欧文著作《旅行述异》的机会,狠狠挖苦、抨击一番。欧文这本随笔发表于1824年,远不像《见闻札记》那样受读者欢迎,但却因书中第二部分关于文坛和戏台边边角角的十个故事,深得林纾之心。小说叙述者“我”通过一位名为“白克宋”的失意者走进伦敦的街巷,见到种种文艺误人的景象,而“白克宋”本人的沉浮是这一部分的精华。欧文作品里的那些人物只是在社会边缘挣扎,(自以为)有点文才,但是既非名士,亦非诗人。林纾为此书写的两篇短文却以名士和诗人为讽刺的对象,更多着意于中国文学。他在《序》中指出,有的文人属于“自蔽者”一类,他们缺少常人的生活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多虚枵之气,而那一套套的故意作态,简直让人作呕:

    名人立身托业之始,亦何尝用以哕人,顾以不善治生之故,而又傲兀凌轹,自穷其求生之途;又非诸葛公所谓澹泊明志者,衣服饮食,一一希于安饱,无以异于恒人,而独其治生者,力与恒人矫,则宜乎颠沛穷蹙,以诗鸣号,上怨天而下尤人。初未尝反躬而责实,此则自蔽者之流弊也。……且名士者,多幽忧隐憾,散发呼嚣,歌哭不恒,陵诋无上,则浑良夫之叫天也,殆有鬼之气矣。文干当路,书诋故人,茹忮鸣高,嬺欲表洁,无能事事,待人而食,稍不加利,动肆丑诋,则兰陵老人之怒尹也,殆有盗之气矣。且自窖其诗,已不类于窖藏,而日欲冀人之歆,则为计愈左。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