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小学教材屡受争议被指…
最新热门    
 
怨咨之声与盛满之气——林纾论诗人与改革者的风度

时间:2012-10-26 21:32:12  来源:不详
江战役之败上书请变法,他在作于当年的七律《感事》中云:“治安一策知难上,只是江湖心未灰。”原来他自比贾谊,等候汉文帝超迁,授以大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这样的变法,主次易位,君主乃至整个国家反而沦为改革者实现个人理想的工具。翌年他在《出都留别诸公》中又有豪壮语:“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行。”这是戊戌之前所作,何等傲慢!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的一段话最能表达康有为的盛满之气:“常有六经皆我注脚,群山皆其仆从之概。”一位身居要津的改革者气势豪迈到这等田地,自然想发动政变。康有为的很多举动莫不表明,“皇权”、“衣带诏”都是他的借口而已。

    一位怀国家之想的改革者必须学会自制,才能真正无私。林纾在《畏庐记》自警:“持虚枵之气,矫高厉之节,时命适称,其人亦可以权为君子。不幸者,重名在前,美利在后,乡党誉之,朋友信之,终其身无闻过之日矣。”天下最可畏的莫过于后者。鲁迅的《十四年的“读经”》一文骂倒读经,文中有暗指林纾之处(“孔子岂不是‘圣之时者也’么”)。他说读一点古文“就可以知道,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看来主张读经的“糊涂透顶的笨牛”都被这些名实不符的“把戏”糊弄了。林纾偏偏不是。他对潜伏的私心极其警惕,“察其发言之端与进言之由”也是针对自己说的。他还在《畏庐记》写道,一旦没有畏过自治之心,那就会“矫厉粉饰,匿瑕护垢,冀以终存其名”。可见该为这种心理“把戏”负责的不是读经,而是畏过自治之心的缺席。很少有士人像林纾那样善于怀疑自己,但奇怪的是他这种品质以前很少有论者谈到。他在《畏庐文集》首篇《析廉》一文指出,贪赃枉法,固然可恨,但是这方面的“律身固已”还远远不够。“一日当官,忧君国之忧,不忧其身家之忧。宁静澹泊,斯名真廉。”贪财为贪,贪权贪势更贪。有的青史留名者“任气以右党,积偏以断国,督下以诿过,劫上以迁权,行固以遂祸,挑战以市武,朘民以佐欲,屏忠以文昏,其人日沛然自直其直,以为廉”。清廉者一有贪权贪势之病,祸害往往不比贪财为轻,重者可以“劫君、绝民、覆国”。

    自冒清廉者的驱动力不外乎“矫”,这是《畏庐文集》第二篇《黜矫》处理的话题。“矫”是一种必需严加防范的毛病:“盛生矫,矫生闇,闇生决。矫闇之人,而护之以决,授之以柄者,必无幸矣。”这样的人往往假公心行私欲,有极大的欺骗性和煽动性:“匿欲者言义必工,浅谋者论事易动”,一旦这类野心家得逞,那是全民的灾难。“国无政而令矫闇者得行其志,吾属虏矣!”对那些藐视死亡、愿意以身试法的“英雄”,他察觉出他们身上的矫、闇、贪。在《续司马文正〈保身说〉》一文他写道:“危吾言,张吾气,盛吾党,前颠而后踵,既振而复焙,以万金之躯市一字之史,无救于国,徒戮其身,此何为者?”这些文字正可谓谭嗣同的写照。文中林纾讨论的是东汉末期一段历史,李膺、杜密死于党锢,郭泰、申屠蟠命运迥异。郭泰专事教育,形成一种舆论影响,林纾甚至颇有以郭泰自况之意。“然则处东汉之时,居李(李膺)杜(杜密)之位,所以待群小者,如何而可?曰:志在讨贼,才不至焉不可;才足讨贼,权不属焉不可;权属矣,而不得其时,据其势尤不可。郭、申智者,故翛然而行。”如果司马光讨论东汉党锢的目的是认识他自己时代的政治,那么林纾也是以此检讨清末的有为与有所不为。“才足”、“权属”、再加上时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