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丛书”,这些书的原典不是新编的,新写的,而是玄览堂的系列丛书。这次合璧既有玄览堂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丛书的古籍,同时有丛书产生的一系列的档案。这一系列丛书都是原来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出资购买的,后来分散在南京图书馆、台北的同源馆、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的影印本以及分散在三家图书馆的底本,这些本来就是一起的,后来分散在各地,现在进行一次“合璧”。
南京图书馆和台湾的同源图书馆,同源两馆,直接的源头来自于国立中央图书馆。
徐忆农表示,为了迎接中央图书馆八十华诞,两岸沟通越来越频繁了,南京图书馆希望通过一些联谊活动加强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的了解和合作。于是南京图书馆和台湾的同源图书馆就想到了以“玄览堂”这一套古籍为契机。“合璧”的事宜去年南京图书馆方面就已经提出来,但因为海峡两岸过去在某些方面交流比较少,所以在合作上出现了障碍,语言上、用词上都不太适应,包括在一些最基本的词汇上,为此,南京图书馆为促成此次“合璧”做了最大的努力。他们通过与台湾方面多次的书信来往,渐渐适应了台湾本土的用语习惯,比如在一些古籍专业术语上,徐忆农介绍说:“我们这边说‘刻本’,但台湾方面却习惯用‘勘本’,我们用‘抄本’,但他们习惯用‘钞本’,再比如我们说‘底本’,他们则说‘原典’。在这些最基本的词汇上,我们尽量和他们融合。”
尊重他们的用语习惯,包括在图书馆的称呼上,确定并统一了“同源馆”的说法。学术术语都不一样,徐忆农表示,为了促成此次“合璧”,他们在细节方面都尽量做到尊重台湾方面的习惯。在展览的古籍说明上,就可以看出南京图书馆方面的用心程度。这次展览的所有文字说明均为繁体字,展览的三个部分,即国立中央图书馆概况、抗战时秘密搜购沦陷区古籍始末和玄览堂丛书及原典,其中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引用台湾学者苏精在1979年撰写藏书史料论文《抗战时秘密搜购沦陷区古籍始末》。引用台湾方面熟悉的词汇,让他们能有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尊重他们,并尽量地在语言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