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忆农告诉记者,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美国设于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所在地,同时轰炸英、美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和英国对日宣战。]爆发,“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之一徐森玉为确保古籍安全,计划将部分古籍运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暂存,然而,就在准备装箱运送时,百余箱古籍不幸落入日军手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部分古籍才回到故土,由南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分别收藏。而在台湾的部分书籍,则是在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运至台湾。
三种“合璧”,意义非凡
在整理“玄览堂丛书”材料时,徐忆农发现,此次展览中,促成了三个不谋[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谋。]而合的“经典合璧”:
首先,这次由国家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玄览堂珍籍展是分散在两岸北京、南京、台湾三地原属于“玄览堂丛书”系列珍贵古籍的第一次“合璧”,也是第一次实现两岸三馆的合璧展,意义非凡。
其次,郑振铎等学者在秘密搜购古籍的过程中,书信往来频繁。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郑振铎致张寿镛[注: 张寿镛字伯颂,浙江鄞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任江苏淞沪捐厘总局提调。-zhangshouyong]共270封信札,被装订五大册,封面题为《木音》;而藏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的当年郑振铎等先生寄往重庆的《文献保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