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古代为何治贪难:传…
11月1日 袁世凯出任清朝…
寻找中国元素来表达中国…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
古印度和古中国传说中的…
专家把脉中国杂技:经营…
中国大运河申遗进入冲刺…
“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
2012中国(张家港)长江…
《中国诗歌通史》在京发…
最新热门    
 
中国作家作品出国难:汉学家太忙 中国译者太穷

时间:2012-11-1 12:09:11  来源:不详

“世界文学就是翻译。”日前诺贝尔[注: 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向记者一语道破天机。从这个角度说,莫言获奖有其必然性,因为他是中国作家中作品被译介最多的一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数中国作家尚无被译介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优秀中国作家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国际大奖的视野。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译者紧缺。

“我恨不能将所有我喜爱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在上海对记者说起这句话时,马悦然显得有点无奈。记者仔细查阅了马悦然的官方简历,发现这位88岁的著名汉学家,在他与汉语打交道的66年间(他1946年学汉语)除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这些中国古典名著外,现当代作家的译介只涉及沈从文、张贤亮、李锐、曹乃谦、莫言等小说家,以及一些诗人。马悦然算是比较勤奋的一位译者,但也只能如此。

据了解,现在对中国作家作品的译介工作一般由那些外国汉学家完成。但因为汉语在很多国家其实也是一个“小语种”,汉学家人群也并非那么人才济济。

“现在等一个汉学家来翻译我的作品,比等一个移植的器官还要难。在中国作家中,莫言的水准不是至高的,只是其他高手没法幸运地得到译介罢了。”一位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作家这样对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作家少有人获国际文学大奖的原因之一。

既然汉学家译介已经力不从心,为何不发展本土的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瑞典语老师王梦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国的出版社引进中国文学作品时更信任本国汉学家的译本,“汉学家母语语言的语感,显然比中国译者要强。”这就使得尽管马悦然能将他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译本在中国出版,而中国译者却很少有机会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

6年前王梦达从北外到上外开创了瑞典语教学,她的两个学生目前也留校任教。王梦达告诉记者,对于像瑞典语这样的“小语种”来说,中国的学校根本不可能下工夫培养符合国际水准的职业译者。“即便培养出来了,谁来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王梦达透露,现在她接受的“瑞译中”任务的翻译版税只有千字60到70元,这在各语种中还算高的。“每个月也译不了多少,光靠稿费,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在王梦达看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