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浅谈儒家伦理思想与我国…
三校联合普及儒家文化
谢文郁:儒家五常新释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孔子:中国古代首个私家…
儒家经典《论语》与北京…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
浅谈龙泉青瓷融入的中国…
最新热门    
 
浅谈儒家伦理思想与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的重构(2)

时间:2012-11-13 19:07:13  来源:不详
三、儒家礼法思想与公务员依法行政理念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重礼的国度,是一个礼节繁缉的国家,号称“礼仪之邦”。礼的概念在西周就出现了,而且成为政治统治的一种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左传》载“礼,经国家,定社樱,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有礼节、礼仪、社会行为准则等含义,法主要指刑罚。二者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机构来推行的,具有强制性,而礼则靠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礼仪风俗经验来维持。传统伦理认为,与法的惩罚性相比,礼的劝戒性更有利于收拢人心。孔子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治国是荀子的一大特色,他把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中等级秩序的根本准则。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可见,礼起源于对人的天性欲望的调节需要,从而避免由于争夺引起的祸乱,使物资和欲望两者之间在相互制约中增长。 
    尽管儒家强调德礼,但并不排斥刑罚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孔子一向是礼乐刑罚并提,强调“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孟子也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凭善心不能治理好国政,同时法律也不会自动施行,所以必须把礼法结合起来。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地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儒家礼法思想对于我国今天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启示。在秩序和效率的视野中,法治与德治必须协调发展,它们如“车之两轮”是两条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伦理规范。法治与德治都有其功能优势和局限,法治的功能优势是德治的功能局限,法治的功能局限是德治的功能优势,所以公务员行政伦理中,必须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建立法治和德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四、儒家民本思想与公务员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官与民的问题。我国传统行政伦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大体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以官为本,即在官与民的关系中,坚持官是更根本的,官决定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更根本。而在二者的较量中,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以民为本”源于《尚书》中所说的“民维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只有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注: 安定 安定 一、形容词   安定:āndìnɡ  安定1①(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生活~ㄧ情绪~ㄧ社会秩序~。②使安定:~人心。]团结。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先人的民本思想,把“爱人”放在为政的首位,明确提出“古之为政,爱民为大”。孟子甚至提出“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荀子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认为只有民心稳定,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