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孔子:中国古代首个私家…
儒家经典《论语》与北京…
千年德庆孔庙成“儒家”…
书商拖欠版税渐成“顽疾…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相互…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最新热门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2)

时间:2012-8-29 12:04:29  来源:不详
二、孝道的形而上学基础 


    孝原是本源性的、自然而然的爱亲情感的显现,但是,经过轴心期的观念大转型以后,儒家形而上学建构起来了,便开始为“孝”提供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例如《孝经》便将“孝”看作是“天经、地义、民行”,那么,孝道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什么呢? 


    孔子率先为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仁性”根基。自从周公制礼作乐,孝道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春秋战国[注: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礼坏乐崩之后,宗法制[注: 宗法制概述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度的血缘亲亲之情已经逐渐丧失,传统礼制的内在精神已经失落,孝道日益走向式微。同姓的各诸侯国[注: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zhuhouguo]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展开激烈的争斗,在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重建宗法社会的亲和力去正世道人心,实为难能之事,于是孔子转向人人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以建立礼乐的内在精神,从而为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认为仁爱之心人人有之,而人子爱敬父母是人心之仁的显现,故人人皆能爱敬其父母。孔子“仁”这一核心观念的提出,就从人性的高度为传统孝道奠定了形上基础。 


     此后孟子以“人性善”来解释“仁”,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孝道思想的人性根基。孔子以“爱”释“仁”,而爱莫大于爱亲,正如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此乃人性自然的理序,是天经地义的,倘不能亲亲,必不能仁民、爱物。一切爱的显现都当以亲亲为“本”,否则,“爱”便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无安顿处。事实上,亲亲、仁民、爱物皆是仁爱之心的显现,程子曰:“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孟子集注·尽心上》[12])此亲疏之等乃人性本然,天理合当如此,而非人为的差别。 


    对此,《孝经》也作了阐释:“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不仅如此,《孝经》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儒家关于“孝”观念的形上建构,为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天道的根基。《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圣治章》)此表明“孝”乃出于天性,天地万物受天地之气以生,故皆有天性。人禀天地之灵气最多,其不同于禽兽者在于人有仁心仁性。父子之间自然流露出来的爱敬之情就是“孝”,它既是人性,也是天性。“孝”虽然有其人性根基,但也取法于“天地之道”,故《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