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孔子:中国古代首个私家…
儒家经典《论语》与北京…
千年德庆孔庙成“儒家”…
书商拖欠版税渐成“顽疾…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相互…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最新热门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1)

时间:2012-8-29 12:04:29  来源:不详
众所周知,“孝”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 西方思想文化15世纪至17世纪,可以说是欧洲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重大变革,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要义》中引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1] 也正因为如此,五四激进派的全盘反传统,批判所谓“封建礼教”,往往就是从“孝”入手的,如吴虞在其《说孝》一文中说道:传统的孝悌之道“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的听他们一干在上的愚弄,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孝字的大作用,便是如此”[2]。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吴虞等人对于传统孝道的批判?应当承认,事实上,这种批判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缘由何在?就在:进入专制时代(观念史上的“后轴心期”)以来的两千年来,“孝”确实逐渐被凝固化、板结化了,成为了一种僵化的道德教条,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而这种道德教条又被“制度化”,成为了专制社会的皇权[注: 定义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 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父权的附庸,乃至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曾经造成了许多“以理杀人”的悲剧。这也正是五四思想的合理之处;但也必须指出,假如按照五四激进派的全盘反传统的思想方式,连父母子女之间的那种本然的亲亲之情也不要了,那就当真沦为禽兽、甚至“禽兽不如”了。而不幸的是,这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实。因此,问题并不在于孝是否应当成为道德原则,而在于:孝成为道德原则是何以可能的?然而时至今日,学者在谈到孝的时候,通常仍然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道德原则,而没有进一步追溯这种道德原则的生活情感本源。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陷入某种“原教旨主义”的困境。例如,我们固然应当重读《孝经》,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孝经》其实是一套完整的关于“孝”的形上、形下的规范建构,这种建构所适应的是封建专制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回到更本源处,回归作为大本大源的本真的生活情感,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有效地切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在生活本源上重建“孝道”。 


   一 、孝道的生活情感本源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孝道从来是渊源于本真的生活情感的。“孝”的本义是子女善事父母,讲的就是子女对于父母的亲爱之情。古人对此讲得尤为清楚,兹举数例如下: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注: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解字》[3]) 
 &nbs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