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孔子:中国古代首个私家…
儒家经典《论语》与北京…
千年德庆孔庙成“儒家”…
书商拖欠版税渐成“顽疾…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相互…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化…
最新热门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1)

时间:2012-8-29 12:04:29  来源:不详
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上承周公的思想,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提出了“仁”这一核心观念,以建立礼乐的内在精神,使礼乐之教从“典章”的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生命自觉”,从而为礼乐文化寻出了一个普遍的内在根据。孔子以“仁”为人之为人的最高准则,然而实践仁道,必须从孝悌做起。所以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要事就是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0])有子深悟孔子之道,认为孝悌乃实践仁道之根本,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仁”乃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他以“爱人”释“仁”(《论语·颜渊》),表明了“仁”首先是意味着一种仁爱的情感。因此,作为仁爱之本的“孝”首先是一个情感的问题。孔子在谈到“三年[注: 电影 三年电影名:三年导 演:赵明编 剧:葛琴主 演:张瑞芳项埅舒适柏李蓝谷上 映:1954年地 区:中国大陆颜 色:黑白类 型:剧情片三年 (1954)故事梗概1950年2月,]之丧”时,就是立足于爱亲情感和生活领悟来解释“孝”的。据《论语》记载: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乎稻,衣乎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子女对父母的“三年之爱”就是本源的爱亲情感的显现,即本源之“孝”。“三年”在孔子那里乃是源于一种生活领悟,即“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而非源于外在的伦理规范。所以,当宰我欲短丧时,孔子不无讽刺地说:“今女安,则为之。”并反问道:“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就表明父子之情出于自然——自己如此,而不是人为的结果,不是出于说教或什么人制定的规范。也正是因为“孝”出于自然,是一种本源的爱亲情感,所以人人都具有这种情感。 


    另据《论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父子相隐,人情之至也。当然,孔子这里谈的是“直”而不是“孝”,关于“直”是否是“孝”这个问题,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认为孔子提出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样的“直”说的也是父子之间的亲爱之情,这种亲爱之情的显现是自然的,是先行于任何伦理、道德规范的。在这个意义上,“直”与“孝”有着一定的关联。事实上,孔子谈“直”根本就不是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上来谈的,而是在一种更本源的层级上来谈的。“父子相隐”在孔子那里乃是奠基于生活领悟、生活情感的,这样一种生活领悟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在这时,作为主体性存在者的父子还没有到场,到场的只是爱亲情感。孔子对父子之道的这样一种领悟就表明:子为父隐,乃是本源的爱亲情感的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