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潘春华:花的雅称寓意
最标准的中国闺秀凌叔华…
魏有华:聊聊“八卦”
方光华:记住西北联大
潘春华:妙趣横生药铺联
马原对话余华: 临死时…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最新热门    
 
王本华:“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时间:2012-11-23 11:59:46  来源:不详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改革中小学的国文教学居功至伟。蔡元培[注: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胡适[注: 胡适 (1891-1962年),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黎锦熙、叶圣陶等大家纷纷撰文,提出改革国文教学的主张,主要集中在:在语文形式方面,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提倡白话文,推行国语;在内容方面,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为了强化国语教育理念,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国语”(后小学各年级均改为“国语”),并通令自1922年以后,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我们从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规定的课程原则和课程内容中便可以看到这种改变带来的可喜变化:小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了言文一致,融进了较多童话、笑话、儿歌、谜语、故事、演说、专辑、剧本等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的语文内容;初中文言、白话混合教学,逐步加大文言教学的比例,要求能读普通参考书报,欣赏浅近文学作品,作文教学则涵盖了作文与笔记、文法讨论、演说与辩论三方面内容;高中分公共必修(称国语)和文科必修(高三,称国文)——相当于现在意义的必修和选修,必修主要读一般古典文学作品和文言文,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并要求练习用文言写作,选修主要是文字学和文学概论的内容。这些变化,应该说是现代意义的语文教学的雏形。

 

    之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注: 据地 拼音: 解释: 1.以手按着地;席地而坐。 2.占据地盘。-judi]时期,都沿用了小学“国语”、中学“国文”的称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