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考辨…
将军决胜岂止在沙场——…
钱宁打破体例重构《论语…
西湖申遗岂止十年磨一剑…
文盲书法家可羞点岂止文…
一字之易 拯救历史——…
台湾2010年度代表字出炉…
繁体直排《钱穆全集》即…
精炼简洁 一字传伸——…
佛顶骨舍利为何出现在南…
最新热门    
 
岂止一字之差——“礼义之邦”考辨

时间:2012-12-18 12:13:25  来源:不详
·送李柳州序》(卷二十九):“故柳(州)虽非中土,至其地者率多贤士,是以习与化移,而衣冠文物,蔚然为礼义之邦。”

 

    丁、也有称“礼义之国”、“礼义之朝”、“礼义之乡”者

 

    “邦”与“国”意义略同,故“礼义之邦”间亦见作“礼义之国”或“礼义之朝”、“礼义之乡”者,其含义与“礼义之邦”无异,甚至出现的时间更早。如《史记》卷一《高帝纪下》:“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节礼义之国,乃持羽头示其父兄,鲁乃降。”

 

    戊、称邻国为礼义之邦

 

    古代文献中亦有称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内某一邻国为“礼义之邦”者。如元代程文海撰《雪楼集》卷十八《大庆寺大藏经碑》有云:“东南海滨之国高句丽,古称诗书礼义之邦,奉佛尤谨。”

 

结论

 

    (一)“礼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使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