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贺普仁临床点评本(明…
重庆孙家大院修复成模板…
重庆孙家大院修复成模板…
阆中古城开工修复古文庙…
古籍善本纸价抵黄金:一…
冷门板块崛起成新贵 古…
冷门板块崛起成新贵 古…
避讳和古籍版本鉴定
世界最早整形手术:古印…
苏州计划5年时间内保护…
最新热门    
 
古籍修复人才捉襟见肘:何时才能供需平衡

时间:2012-12-21 20:34:24  来源:不详
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录中,不包含独立的古籍修复科系,另外,也考虑到师资等教学条件,很多院校偏向设立文物鉴定与修复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相对变弱了。

 

  此外,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葛怀东表示,他们通过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陆续有该专业的毕业生通过招考,进入到公藏事业单位,成为在编人员。此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哪怕各省市只有一个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了修复理论和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再把技术带回到自己的家乡,也可以为古籍修复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为古籍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撑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指出,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个长期“坐冷板凳”的行业,人才队伍薄弱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编制有限,进人很困难。由于编制所限,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每年只能进1至2个人,省级图书馆大部分已经定编,队伍总扩大不了。可以接收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少,使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转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是现有人员待遇低。修复人员作为技术人员,不能参评研究岗位,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得不到好待遇,导致不少人才望而却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