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励小捷:文保工作急需更…
励小捷:宝鸡西周墓是今…
梁捷:雅安·藏茶·茶马…
彭永捷:“天下主义”的…
彭永捷:将国学教育纳入…
李捷:漫谈牙签
梁捷:大雅之堂今何在
梁捷:旅游日的由来
睿文:怎样了解古代气候
朱浒:怎样看我国文献记…
最新热门    
 
李捷: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时间:2013-12-17 12:21:19  来源:不详
建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彻底纠正“文革”错误、全面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一时期,新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在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聚焦点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并且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问题得以展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 
  新中国的历史,是分作改革开放前后两大发展阶段、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这不是主观臆想,而是有充分的客观历史依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酝酿创立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立和发展的,但又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实践为前提和基础的。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没有坚定不移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风景这边独好”。饮水思源,要看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已经建立了新中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从指导思想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本上是因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毫不动摇地加以贯彻。这条基本路线,是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确定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由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泛滥,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了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并在形成《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随后,又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推动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毫无疑问,没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正确思想指导的恢复、坚持和发展,不可能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此成熟的指导思想;没有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也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指导思想的全面贯彻。
  从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看,邓小平同志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