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揭秘“神秘顾客”职业:…
神秘的“古埃及”守护神
神秘的堪舆文化
春节民俗——神秘的“芒…
[组图]古朴而神秘的萨满…
论威廉•福克纳和…
最新热门    
 
神秘船屋:史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图)

时间:2009-12-5 11:28:17  来源:江西日报

  它是史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船形的外观,108间房的设置,无主的身世,仿佛隐居的武林大侠,神秘、传奇。史学家们从中看见了遗失历史的神秘线索,武侠迷们嗅到了章回曲折的情节,而所有不经意见到它的人,都难掩兴奋——如此未经雕凿,如此异于常态的坊间建筑,就那么静静地泊在赣闽边地,如一艘搁浅的巨船,宁静、淡泊的表象下,埋藏着曾经的激越、澎湃。

  踏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黎川县,在与福建交界的洲湖村感受了神秘的船型古屋,以一位外来者的眼光,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中不为人知的文化内蕴。

  神秘的第108间房

  正午时分,记者在黎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找到了这座蕴含着许多悬疑的古建筑。从外面看,老屋看不出船的模样,只觉得外墙有一些微妙的拐弯。船屋的围墙高约6米,占地十多亩,除西面没有入口外,其余三面墙均有出入通道。正门在东南偏东处,门牌上有“大夫第”的字样。正门里是一个铺了鹅卵石的几百平米的大院子,进入正厅,可见其三进四排的结构,以天井为单元,各个天井间可纵向互通,横向则以长廊相连,形成既四面连通,又各自独立的勾角连营格局。房屋下以砖石奠基,上为木质构架,一百多年过去了,其檐梁立柱、照壁窗棂,依旧挺拔俊朗,通透焕然。

  记者注意到,船屋的整体风格简洁利落,不事雕琢,看不出如徽州古民居在建筑形式上相对繁复的意味,也看不出多少诗礼传家、官商并举这一俗世梦想的追求。在这里,对于繁华富贵这一人间理想的淡薄,是不是就意味着房主别有所图呢?

  船屋正堂两边的墙壁下,摆了两块朱漆寿匾,多少让人想起屋主过去的荣华,一块“翠竹碧梧”,边角已朽,另一块“硕德永季”,落款是咸丰年间四进士某某某某和某某某某。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只要是多位进士合资镌刻的牌匾,那么这些进士的头衔就一定是花钱买来的。在船屋一侧的正堂,木板墙上镂空了一个圆形标志,八把木剑直指中心一个小圆心。据说,这就是天地会的舵形标志,所以,天地会的最高领导被称为“总舵主”。

  船屋里只有不多的几家住户,人声稀薄。天井中光影漫漶,厅间苔色斑驳,没有风的时候,可以闻到老屋特有的那种稀薄的臊味。几处的边房侧屋,堆着储放粮食的大禾戽、各类农具和劈柴。从走廊边雕花的窗户看进去,里面幽暗清凉,听住户讲,夏天时大屋里不要打扇,也没有蚊子。

  至于整个船屋共有多少间房,至今不详。权威的说法是108间,因为这个数字契合于《水浒传》中藐视朝纲、舍身取义的108将,但据说当时数来数去只数出107间,那用来藏财纳宝的神秘的第108间房始终不知下落。

  对于这个说法,对洪门有着多年研究的抚州客家联谊会副会长于永旗解释说,船屋确实是107间,号称108间也没有错,第108间里藏着天地会的活动经费也应该是准确的。那么,第108间为什么找不到呢?于永旗告诉记者,他经过多年研究,已经找到了这个神秘的房间。他说,在船屋的其中一个房间里,摆放了天地会的祖字牌,祖字牌作为天的蕴意,当然要算一间房了,这就是后人究其心智寻找而不得的第108间房。在祖字牌的地下,就是天地会藏财宝的地方。后来,经历百余年的岁月沧桑,这些祖字牌都不知去向了。

  绝地“船队”的沧海江湖

  身在船屋“腹地”,没法直观地感受船屋的形状。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登上西面的小山,终于一览船屋全景。

  从山上望去,其实搁浅在峡谷中的不只是一艘船,而似乎是一队鲸群。大船屋周围好几幢房子,都是船的形状,在大船屋的带领下,整个村子变成了一支船队,小船拱卫着大船,大船船头向北,一个挥师向北的姿势。

  从风水的角度看,船队其实已临绝地,北边,是无数重峦叠嶂的群山,即任你雄心不老,其气脉已被大山隔断。而来路,那条山中峡谷中的道路,对于船队来讲,实在是易攻难守,进退无据。这里大概就是天地会义士最后的泣血之地了。据当地的口传历史所讲,洲湖船屋旁的溪水名叫洪(红)水,其由来,乃是因清兵在此地杀害了很多天地会的人,血流成河,故被称之为洪(红)水。

  站在山上,记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绝地雄心。

  船屋主人的身世谜团

  船屋里有几户人家居住,都是些老人和孩子,青壮年要么搬出去另择他居要么在外打工。说起船屋主人,大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