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刘备屯居“贵地新野” …
理性解读国民不识“读书…
如何解读热词时代?张颐…
读“无用”之书才是读书…
地球被调成“震动”了?…
广东佛山祖庙举办“北帝…
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武术…
网络文化狂欢心态解读:…
香港电影热衷“北上” …
解读对撞机:寻找占宇宙…
最新热门    
 
解读“北京人艺”:何以一直是首都文化地标

时间:2009-12-10  来源:人民日报

  解读“北京人艺”

  在审美多元化与市场经济冲击下,北京人艺从未淡出视野,她所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对中国戏剧发展有标本意义。

  说到中国话剧,没有人能绕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家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的剧院闹中取静,内敛,沉静,丰厚,在城市入夜之后散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北京文化地标之一。

  “北京文化人都对人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是中国名声最大的剧院。她在我心里的位置很重要,我写文章总会不自主地就提到北京人艺。”剧评人颜榴说,“无论‘圈里’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知道北京人艺。”

  关注北京人艺,是多少人多少年来“不自主”的习惯: 喜欢文艺的人到了北京,惦记着走进首都剧场,看一场人艺的戏;对话剧有兴趣的人,时不时打听打听北京人艺最近在演些什么;专业人士则是在大会小会上为北京人艺如何发展献计献策,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而每次北京人艺有点动静,不管大事小情,都是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

  北京人艺如此备受关注,离不开她的特殊贡献——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北京人艺两度创造中国话剧历史的辉煌:今天人们熟悉的《茶馆》、《雷雨》等中国话剧经典形成于人艺第一个辉煌时期,即1952年人艺建院到上世纪60年代末;而《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北京大爷》等几部代表作则创作于第二个辉煌时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辉煌时代,无论自家门口还是异地他乡,北京人艺的票都是一售而空,深夜或清晨排队买票的观众常令老院长曹禺感喟不已。

  近十年,无论戏剧环境低迷还是上扬,无论受到赞赏还是批评,北京人艺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比如不断推出新作如《全家福》、《北京人》、《大将军寇流兰》、《知己》等多种风格的作品,比如最近这两个月又一部新戏《窝头会馆》登场,票房直冲千万。  

  上篇

  一家话剧院团

  何以一直是首都文化地标

  “拉开大幕是真的。”这是北京人艺时常提到的一句话。作为话剧院团,北京人艺能够几十年来始终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究其根本,是坚持常年“开门”演出,并且拿出好戏,拿出让人期待的戏。这一点,北京人艺是如何做到的?

  经验一: 兼容并蓄的创作环境让剧院保持吸引力和创造力

  ——“如果把北京人艺仅仅理解为京味儿,那就把人艺说‘窄’了!”

  ——“北京人艺不同导演、不同剧目,艺术风格并不相同。”

  ——“在北京人艺,话剧艺术的传帮带不是刻一个模子,否则只能复制出‘小蓝天野’、‘小朱旭’。”

  在许多戏剧界同行看来,北京人艺虽然“家底丰厚”,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点,但同时风格多样,兼容并包。作为创立北京人艺的重要人物,导演焦菊隐本身就是一个追求“一戏一格”的人。“这一点从焦菊隐的三部代表作就看得出来:《龙须沟》特别写实,《茶馆》有象征性,《蔡文姬》则很写意很民族化。”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说。

  进入新时期,中国最早具有实验性并且掀起狂澜的小剧场话剧就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当《绝对信号》第100场演出时,时任院长的曹禺特地从上海打来电话祝贺,并给剧组写信说道“人艺从不固步自封。”“没有曹禺和于是之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林兆华。”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说。争鸣和宽容,艺术的两个姐妹在这里默契合作。

  “‘郭老曹’引导了人艺风格,但是不等于人艺统一了方法和观点。”人艺老艺术家郑榕说。如今已是北京人艺台柱子之一的冯远征回忆起老艺术家蓝天野、朱旭对他的扶持,“24岁那年,我演《北京人》里的曾文清,就想请教上一辈演这个角色的蓝天野老师,但他总是回避我。后来我知道他的‘回避’是不希望我被他的经验限制住。当我演《哗变》里的魁格时,当年饰演这个角色的朱旭老师只在排练场看,但是不发言。等到这部戏比较成熟了,他说,‘远征,这个戏当年我们是这么演的……当时美国导演赫斯顿是这么说的……’”时隔多年,冯远征对老一辈演员仍心怀感激。

  饶有意味的是,当冯远征、濮存昕等这一代中坚力量日臻成熟时,他们对新一代演员的态度与上一代一脉相承。“我们不是让年轻人‘描红’。对年轻一代来说,看字比临字重要,然后重新出发——自己去写字。”濮存昕说道。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