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林哥哥”闹市游走 行…
关于我国体育电影的特点…
大众电影原社长挪用资产…
福建数字电影设备下乡 …
新京剧电影《孟母三迁》…
宝莱坞电影歌舞团带动印…
电影不好看,观众可不可…
应设电影“臭豆腐奖”?…
昂贵电影院不再“亲民”…
电影展映可打“世博牌”…
最新热门    
 
香港电影热衷“北上” 合拍片莫要一味“港化”

时间:2010-4-2 12:23:06  来源:人民日报

  香港电影热衷“北上”

  合拍片莫要一味“港化”

  2009—2010年中国电影贺岁档市场在一片热闹声中结束了。此次贺岁档是中国电影史上持续时间长、影片数量多、票房收入高、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个贺岁档期。

  然而,华丽的数字虽然让国人惊呼国产电影的“黄金十年”即将到来,但背后巨大的隐忧却也掩藏不了。

  “北上”成为流行

  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统计,这次贺岁档历时4个月,票房过千万元的国产片为16部,其中港产影片就占据了12部,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市场的声势不断壮大。

  “我们进入电影产业化以来,正好是香港电影把生意点全部转向内地的时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知名导演郑洞天说,港片抢滩内地市场的势头越来越迅猛,从2003年起,港片的制作开始向“北”倾斜,《十面埋伏》、《赤壁》、《叶问》,以及今年贺岁档的《十月围城》、《大兵小将》、《锦衣卫》等,无一例外都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都在内地拍摄,主演当中都有香港演员。

  贺岁片的概念源于香港。

  15年前,成龙挥舞着拳脚带着《红番区》把贺岁片第一次介绍到内地,而现在香港电影的市场不断萎缩,大量的香港电影人把目光转向了内地市场,“北上”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

  合拍片水准下降

  脱离了港式的“动作贺岁”,让内地贺岁片走上了逐渐繁荣的道路。而香港电影的“北上”,使合拍片泛滥成灾,制作水准不断下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我在审《财神到》时觉得很悲哀,包括《机器侠》,可以讲非常差,和中国内地的电影观众口味完全不一样,票房和口碑不佳是很自然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媒中心主任尹鸿说,今年贺岁档电影题材的重复、明星效应、搞笑等因素被高度放大。“同质化的倾向和商业元素的拼凑越来越明显,它就像是一个个做出来的秀,它的所有爆发点都是人为设置的,而不是来自于叙事,不是在观众内心自然产生的。”

  郑洞天也说,今年贺岁片盲目的题材重复、类型重复,不加节制地使用演员,暴露出电影产业非理性的部分。

  “电影的过度‘香港化’是十分可怕的。”他表示,香港电影产业市场的运作当中,有很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荒诞的另一面,比如投资的无序性、演员的无度使用,都是违反电影发展规律的。

  深化交融求双赢

  香港电影“北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一些学者认为,内地和香港在电影产业上的合作,能够做到“双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陈旭光认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对原来比较统一的面目进行了改正修整,显示了中国电影的多样化,是一件好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说,不仅香港电影人自觉吸纳内地电影的元素,内地电影人也在积极吸纳香港电影的通俗和商业元素。《十月围城》、《锦衣卫》把观赏效果与民族大义融汇在一起,倡导核心价值理念,内地电影也在进行积极探索。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形成双向交融,大大化解了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之间存在的鸿沟,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交融。 (据新华社电)

  白 瀛 查云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