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谭延闿晚年为什么会选择…
从陈布雷日记看其晚年心…
从帛书《易传》析述孔子…
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
外来的新文学——以晚年…
论苏辙晚年诗
“重返政治领域”:鲁迅…
晚年陈云的忧患意识论析
最新热门    
 
晚年陈遵妫:毛泽东说“陈先生是上知天文……”

时间:2009-12-16 11:47: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

  陈遵妫:上知天文。不够!

  陈遵妫(1901~1991),字志元,福建福州人。天文学家,著有《中国天文学史》。

  一个在阳台上放了12年的旧箱子,却让无意间打开它的陈永汶走进了一段历史里。

  1991年,父亲陈遵妫病逝。在伤心之余,陈永汶将这个老天文学家一生的手稿和资料,都装进了这个箱子,直到12年后退休,才记起它来。当她打开那些写着“祖国天文界史”、“我的自传”、“家信备查”等字样的陈旧牛皮纸信封,一部中国现代天文史扑面而来。

  自从1926年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毕业回国之后,陈遵妫这个名字,便和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到抗战时大后方新建的昆明凤凰山天文台;从中国天文协会的总秘书、理事长,到中国第一本天文杂志《宇宙》的主编……这些在中国现代天文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词与事件,陈遵妫都是从头到尾的参与者。上个世纪40年代,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头一次接受4位中国天文学家为会员时,他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虽然贵为天文学界的业内泰斗,但这个老科学家却没有半点架子。陈永汶回忆,小时候家中常有客人来访,其中是不少慕名而来素不相识的中学生。但无论是谁,父亲都热情接待,即便到了耄耋之年,走路不便,他还是会送客人到楼下大门口。

  “对人,父亲一向谦和,但对于他的老本行,他却有着某种固执的坚守。”陈永汶说。

  这种坚守,在陈遵妫晚年的著作《中国天文学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部出版于1989年的鸿篇巨作,共计4册,包含着2300页,170多万字,提笔撰写的时候,陈遵妫已经是七旬高龄。这个时候,他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右眼的视力仅有0.2,即使戴着1500度的眼镜,看书写字时还要用放大镜,但他却坚持笔耕十余年。

  写书的动力来自52年前的一次刺激。1937年,时任中国天文所研究员的陈遵妫,收到一位日本天文学家的来信,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他主持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希望中国天文研究所予以帮助。陈遵妫读信之后非常生气,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收集史料,多年后,终于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天文学史。

  这种坚守,还体现在北京天文馆的创办上。

  1955年,受竺可祯和吴有训之托,陈遵妫着手创办北京天文馆。当时在国际上并没有“天文馆”这种概念,类似的“天象馆”,只是起到天文电影院的作用,但陈遵妫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天文科学比较落后,人民大众天文知识很少,认为应该要把天文馆办成一个既有研究,又有普及的单位。

  当时,全国科普协会先后3次开会讨论这个“超前的想法”,在会上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竺可桢拍板定下“天文馆”这个名字。

  两年后,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馆——北京天文馆正式建成开馆。它以天象厅为中心,配有天文观测台、气象台、天文展览厅和演讲厅,并设有物理实验室与光学车间。

  当时,国内获得天文知识的渠道还很稀少,在北京天文馆建成后的许多年里,对于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和天文爱好者来说,这儿都是他们心中梦寐以求的地方。陈遵妫为他们画出的那片璀璨、神秘的星空,也开启了很多学生的科学梦想。

  对于天文学,陈遵妫无疑是业内权威泰斗,不过另一些事情,他似乎并不太在行。

  1957年,陈遵妫出访苏联。年末回国,国内的反右运动已如火如荼。有人劝其保持沉默,他却依然写了一张公开的大字报,“给党提意见”。于是1958年,他被戴上了一顶“右派”的帽子,包括北京天文馆长和《宇宙》杂志主编在内的所有职务也一并被撤除。

  历史为晚年的陈遵妫留下了一个颇有意味的人生注脚:在1962年国庆酒会上,已被摘去右派帽子的陈遵妫,被推选去给毛泽东敬酒。毛泽东笑着对他说:“陈先生是上知天文……”随后便闭口不语。陈遵妫等下半句等不到,只好喝了酒默默回桌。他夜不能寐,想了许多天,才明白了这未说出口的半句话的意思。

  本报记者 林天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