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里圣诞节的皑皑白雪在上海并不多见,如今主打贺岁档“圣诞热门”的影片,主题也不全是圣诞树、雪橇或者“铃儿响叮当”。喜剧、科幻、末世预言,大制作,小成本片堆在一起,套用今年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圣诞档期:“别迷恋圣诞老人,他的流行只是传说,而且过时了。”
从《阿凡达》到《三枪拍案惊奇》,詹姆斯·卡梅隆和张艺谋这些大腕们,故事可以无厘头可以很科幻,场景可以艳得刺眼或蓝得忧郁,却在圣诞-贺岁档的“全球同步”中,少了一分节日感觉。翻翻2000年至今的全球圣诞档影片,21世纪的前10年中,“圣诞老人”越来越少,现实和压迫感才是银幕流行的“新传说”。
圣诞元素被踢出圣诞档
几年前的圣诞电影《真爱至上》中,摇滚歌迷心中爷爷级的歌手比利·迈克,将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有名的《爱无处不在》改成了《圣诞无处不在》。这个高级“恶搞”版流行一时。很多人发现,在12月底和来年1月初的那段时间,“圣诞”、“过年”基本上就是“爱”和“快乐”的同义词。雪花、圣诞树等圣诞元素,还有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就像快餐店里的灯光、音乐和香味一样,让人面对“垃圾食品”时照样傻乐傻乐地大吃大喝。只是,近几年的圣诞档电影中,圣诞元素已经退居次席,“圣诞老人”早已不是圣诞电影的主角。
在冯小刚2004年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中,有个下雪的场景。杨立新扮演的丈夫终于了却了妻子住上新房的心愿,在妻子病逝后兀立雪中,将房子的钥匙还给葛优扮演的真房主。这场雪被不少影评人说成感恩和浪漫的象征,让走出影院的观众面对冰天雪地能回味出一分温暖。冯小刚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同样有雪景,不过这两个环境因素并没有让影评人生发出类似的评论。后者更多地出现在旅行社的广告中:“《非诚勿扰》北海道赏雪5日游”。近年的《长江七号》、《功夫》,今年的《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等贺岁档影片,没一片雪花,也都丢开了“过年”,说着各自的故事。
国内贺岁档和过年没关系,北美圣诞档也早已将圣诞元素踢出银幕。2004年圣诞档动画电影《极地特快》雪花纷飞之后,至今贺岁档上的高票房影片《查理的战争》、《国家宝藏》、《异形大战铁血战士》,都是不折不扣的动作片。今年领衔圣诞档的《2012》、《阿凡达》、《福尔摩斯》,不是科幻,就是经典的现代翻拍。有末世预言的炽热岩浆,还有性感热火的福尔摩斯。圣诞老人似乎早已迷失在冷风之中,想回归很难。
主题五花八门难有感动
国内最早在宣传中打出圣诞档期的影片是1997年12月上映的《泰坦尼克号》。10年前的中国观众对进口大片还有几分迷信,影院说出“圣诞”两个字时也有几分羞涩。不过《泰坦尼克号》创造了电影票房10年不破的奇迹。今年圣诞档科幻片《阿凡达》的导演,正是《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贺岁、圣诞都只是一个档期的说法,以拉影迷进入电影院看影片。”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陆震表示,无论标榜的是什么,扎堆吆喝的“超市化”运作,已经成为电影营销的一个趋势。标榜圣诞档期和贺岁电影,本来就不仅是对圣诞和贺岁心情的描写,踢开圣诞老人,主题五花八门可以理解。同时,一些评论认为这是电影多元化的一种尝试。也有人并不认同银幕“新传说”赶走圣诞老人的营销策略。上海大学顾骏教授指出,标榜某个档期的集中营销的本质是一种跟风。“所有东西都是雷同的,电影类型、宣传方式都相互模仿,最终不管什么档期、什么类型,让人感觉都差不多。精品永远是少的,堆在一起的都不怎么样。”今年的圣诞档期,更是因为来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从5部扩大为10部,成为各种风格影片扎在一起的“大堆”。只是,这个堆头的风格,因为踢走了圣诞老人而显得有些“后现代”。
《福尔摩斯》中,瘦高身材、鹰钩鼻、叼烟斗的绅士福尔摩斯,成了罗伯特·唐尼现代帅哥版;华生医生也成了靠拳头说话的裘德·洛。对于侦探小说迷来说,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搭档就像圣诞老人一样经典,却也挡不住为了博得票房和吸引评论而大改。就连唯一一部标榜圣诞的动画电影《圣诞颂歌》,也因为有金·凯瑞和加里·奥德曼的加盟,成了一部表情夸张的颠覆版。
有影迷戏称,今年年关有50部中外影片集体上映,观众见面不问片看得如何,而是问“堆”扎得怎么样。但是,那分属于“一年又快过去了”的感动却“失传很久”。国内影迷熟悉的《小鬼当家》系列,每年这个时候会被不少人翻出来回味一番。一连串“创意需要,请勿模仿”的特技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