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圣诞电影:圣诞老人成传…
黄牛再倒便宜电影票  渠…
2009年电影盘点:电影和…
电影表演艺术家顾也鲁因…
黄永玉:香港电影的“搬…
科恩兄弟:“我们拍电影…
体育电影成无源之水 投…
50余部贺岁片净看“老脸…
专家评《三枪》:兜售文…
业界学界专家呼吁:拓展…
最新热门    
 
“电影国货”赢了牛年 60亿票房后如何再牛

时间:2009-12-24 11:47: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电影国货”赢了牛年 60亿票房后如何再牛

  61.6%的观众表示,在今年看过的电影中,国产电影超过一半

  200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国产电影出现“井喷”,无论公映数量还是生产总量均打破纪录,预计票房总额将达60亿元,比2008年的43亿元增幅近40%。与此同时,电影的类型、规模、市场、投资等均大步前进。

  面对如此漂亮的成绩单,银幕下的观众又作何感想?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3008名观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进影院看过1~2部电影的观众占27.0%,看过3~5部的占29.9%,5~10部占17.8%,还有12.2%的人看过10部以上的电影,表示没看过的仅占13.20%。

  “电影国货”开始得到观众认可

  发行在电影产业链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此次调查中,61.6%的观众表示,在今年看过的电影中,国产电影超过一半。其中,23.8%的人看过的国产电影比例超过八成。

  与欧美、韩日不同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市场依旧活色生香,宛如一场喧嚣的盛宴。

  目前,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从2002年起,中国电影票房就以平均每年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9年增幅更提速到40%的水平。随着贺岁大战愈演愈烈,2009年60亿元的票房预期几乎没有悬念。

  怎么看2009年国产电影的发展?调查中,57.5%的人认为影片数量大幅增长,题材类型趋向多元化;45.6%的人表示,票房过亿的电影不断涌现,中国电影的营销能力有了显著飞跃;39.9%的人认为,中国电影人越来越重视贴近市场、尊重观众了;47.1%的人发现国产大制作的质量有了稳步提升。但也有45.3%的人说,目前中国还缺乏能够走出去、行销海外的电影;11.8%的人认为,今年的国产电影较过去没有什么进步。

  不管人们怎么看,今年有十多部国产电影出现投资规模、整体质量、题材类型的跃升。业内人士评价,2009年中国电影以可观数量有力结束了一两个导演独大的局面,市场被时尚、谍战、古装、爱情、警匪、搞笑等类型片成功分流,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与进步。

  与此同时,电影发行在整个产业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开始为电影人深刻认识。如今,院线营销早已过了单纯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越来越注重与其他行业的合作,采取互动的方式制造兴奋点。许多影片上映期间,明星见面会、首映式、新闻发布会、户外宣传活动、相关产品促销……以及套票套餐和团体票的营销,时刻影响着影城和影片的成绩。这也就是为什么2002年院线成立后,大片票房频频过亿的原因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尽管中国电影总体制作水平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在艺术性与商业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结合方面,还没有出现标志性的成熟作品,但中国电影人的整体努力显而易见,“电影国货”也开始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

  骂声中中国电影走势节节高

  贺岁档电影平均1.8天上映一部

  2009年的电影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66.7%的观众认为贺岁档影片扎堆上马,质量良莠不齐;61.6%的人表示,一些作品陷入过度商业化的怪圈,电影的人文价值开始丧失;55.7%的人认为跟风之作不断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越来越稀缺;35.5%的人则表示,国产电影的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能够通过商业化运作赚钱的电影仍是少数;37.7%的人觉得问题是票房和口碑严重倒挂的现象严重。

  中国电影人的票房梦想在被呼唤了十余年后,终于在2009年瞬间发力。特别是眼下正在酣战之中的贺岁档,50多部影片把近4个月的档期挤得密不透风。据计算,平均1.8天就会有一部新片上映。

  “看《火星没事》能让人想起《长江七号》;《熊猫大侠》电影风格和人物设计很明显山寨了《十全九美》,《追影》和《大内密探零零狗》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各类电影情节山寨版的大杂烩。”火眼金睛的影迷网友对此已接近“无话可说”了,而2006年大获成功的《疯狂的石头》仍在催生跟风之作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