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孔子》引学者争鸣:南…
大众旅游会激活游记文化…
中国专家学者关注长江下…
学者:“蚁族”已无法回…
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哪?学…
复旦大学学者征集全国曹…
学者批圆明园皇家庙会:…
学者质疑《孔子》常识错…
学者:全民影像时代要维…
学者妙解《赤壁怀古》:…
最新热门    
 
民间学者:东亚区域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

时间:2010-1-26 13:19:28  来源:广州日报

  东亚区域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

  民间布衣之士丁力推出学术长篇《地缘大战略》

  在国际社会一直有呼吁中国尽快拿出国家战略的声音,尤其在中国整体实力快速增长、“中国威胁论”时被西方媒体炒作的当下,近日,民间学者丁力推出学术长篇《地缘大战略》。19日,在新书座谈会上,作为草根学者和学术新秀,作者丁力言语谦虚,他说:“比我这本书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发现有一些很著名的学者,他们愿意提携后进。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需要学术、思想、思考的时代,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条件让大家了解他的思想,我非常幸运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辞职苦营6年写出80多万字

  英语专业出身的丁力老本行是传媒业,辞职之前,他在央视担任国际评论节目的幕后工作。“当时有一些同事对我评价不错,认为我应该也可以坐到上面去谈。我可能是受到此类话语的鼓舞,才写了这本书。”

  2003年他辞掉工作,一意投入本书的写作,苦营6年,写出洋洋洒洒80多万字的《地缘大战略》。期间为谋生活而不得不外出打零工,主要是做翻译工作,基本上他是全职在写《地缘大战略》。放弃稳定的工作,进入另一种状态,对他而言可谓有得也有失。“但也谈不上有什么失,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自由的生活。”他说,他的勇气在于,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握能够出版。

  对于写作的动力,丁力自嘲说:“原来只是想写一本比较薄的书,没想到最后写到这么大。作为一本小书是比较轻松的,当时心理障碍还不是太大。写的过程有一些艰难,因为越写越大,中间有点遥遥无期的感觉。”

  以中国国家战略为本位书写

  这部忧患之作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布衣之士,地缘政治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丁力的探索被视为开启了地缘政治学中国学派的先声。丁力说:“我是有立场的。如书名所示,《地缘大战略:为中国而写的一本书》以中国的利益为核心。”

  丁力认为,中国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国内。“如果中国能够恢复一些历史文化,向周围的放射能力必然大大加强。如果中国要去影响这个世界,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军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发展必须以军事的力量作为保护和支撑。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来融合周边的文化,形成一个东亚的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最后走到政治共同体。”

  他更提出,东亚必须要经历区域化,而这个区域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这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历史、体量决定的。这是一个泛东亚的概念,同时中国必须警惕过度扩张的危险。

  对话丁力:

  我国对外开放有余,对内开放不足

  广州日报:您希望通过这本书给读者,特别是决策者带来什么?

  丁力:我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具体写给什么人,就想为国家做点事情。我一开始对自己的要求很低,直到去年,我都不知道这部书能否出版。

  广州日报:对于“中国威胁论”,用地缘政治学去分析,您认为为何有这种炒作?

  丁力:其实也很正常,一个新的大国出现,必定要改变原来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但这种改变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又是不可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激进的政策,比如输出共产主义等。另外,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在文化上与西方是有差异的,对他们来说,理解这样一个国家,可能会比理解一个西方国家要困难一些。最重要的是,原来西方世界格局下,每一个新大国的崛起,都会带来战争和灾难,没有出现过和平的崛起。

  广州日报:未来10年,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丁力:机会还是很多,而且是一些比较好的机会。因为中国前30年的改革发展是非常成功的,今后的30年,如果做出一些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经济上的对内开放,我们还会更成功。我认为,中国现在是对外开放有余,对内开放不足。如果经济进一步对内开放,再保持像前30年的高速发展是可行的。

  广州日报:对于有的学者认为地理作用正在逐渐减少,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丁力:我也同意这种观点,同时我认为不能忽略地缘的力量。东亚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会因为飞机、轰炸机、互联网等的出现而改变,甚至互联网的出现反而加强了东亚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包括大陆和台湾也是这样。不仅仅是书面、官方的交流,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