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新浪潮另类”侯麦:所…
再见侯麦,你好塔蒂
《请你对我说个谎》:“…
上海市文管委:考古工作…
“潜伏”与“蜗居”等热…
武安绝技“耍牙”再上舞…
学问的“通”与“深”
论“知识”与“德性”的…
八卦与“奇门”
先天八卦与“伏羲之易”
最新热门    
 
侯麦与“新浪潮”:“我们应该敢于反抗潮流”

时间:2010-2-16 15:44: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们应该敢于反抗潮流”

  ——埃里克•侯麦与“新浪潮”

  毫无疑问,对刚刚去世的法国电影导演和小说家埃里克·侯麦进行盖棺定论,则必然要与半个世纪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电影运动“新浪潮”联系在一起。正是以“新浪潮”当中的“《电影手册》派”主将之一的身份,侯麦才被电影界和世人所熟知。不过,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检索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上述的说法可能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侯麦与“新浪潮”运动的真实关系,以及“新浪潮”本身的兴起、发展与终结,都不乏一种耐人寻味的微妙。

  1920年,埃里克·侯麦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南锡的一个天主教中产家庭。他的原名叫让-玛丽亚·莫里斯·谢热,最初的职业是在学校里教授文学课,业余时间以“吉尔贝特·科迪埃”的笔名发表小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文学教师谢热出于对电影的喜爱,改行当了职业影评人,加入由著名学者安德烈·巴赞、雅克·多尼奥尔-瓦克罗斯和洛·杜卡共同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而正是这本杂志,后来和文化工作者亨利·朗格卢瓦担任馆长的法国电影资料馆一道,成为“新浪潮”运动的源头。

  无论是对于社会史还是文艺史,每一次的革新潮流差不多都是对既有秩序的不满,并进而实现的冲击和颠覆。具体到“新浪潮”,它所针对的“既有秩序”,就是战后法国电影界所流行的“品质传统”: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为了与大量涌入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片相抗衡,法国电影界兴起了高投入、明星制的制片模式,拍摄各类流行化题材的“大片”,以精妙的剧情、华丽的画面、影星的倾力演出来吸引观众,以保证票房收益,这些影片就被统称为“品质电影”。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品质电影”已在法国大行其道,同时也成为了《电影手册》年轻编辑和影评人的最大敌人,如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雅克·里维特等。他们忠实地宣扬“新浪潮”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所主张的“写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者们应该‘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空间和时间”,强烈反对传统电影观念中过度的戏剧性。他们批评纯娱乐化的、内涵空虚的、缺乏创新的“剧本电影”和“明星电影”,提出了“作者电影”的概念:就如同一本小说或一幅油画一样,一部电影也应该展现出作者(导演)鲜明的个人化风格,不该去讨好评论界和观众,而应该以表达作者自我的理念为最终目的。他们下笔犀利,对古今中外一律批判。像特吕弗发表专题评论,宣称《法国电影已在虚假中消亡》,而一向最激进的戈达尔在钻进电影资料馆、花了三年时间看了3000多部电影之后,更是干脆扬言很多电影都不能称作电影,很多公认的著名导演也都不懂电影。他们还给那些他们认为因循守旧的“品质片”扣上了“老爸电影”的戏谑称呼。某种程度上,《电影手册》逐渐改写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电影界的观念。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电影青年”会有如此大的能量,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在那时并不是孤立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西方世界各种思想与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期,特吕弗和戈达尔等人可算是在电影领域恰逢其会。

  1958年起,《电影手册》的笔杆子们在“革命”之后终于要有所“建设”,他们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作品,给所有“不懂电影”的人看看。很快地,一批风格独特、与“品质传统”截然不同的影片诞生了,令评论界和观众感觉耳目一新。《快报》的女记者弗兰索瓦·吉鲁在专栏中首次使用了一个名词来形容这个现象——“新浪潮”。“新浪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只是对当时各种“新电影”的一个笼统概括。甚至特吕弗等人也不能完全代表“新浪潮”,他们被称为“《电影手册》派”,以便同阿伦·雷乃所代表的“左岸派”这个知识分子电影群体相区分。

  自然而然地,身为《电影手册》一员的谢热也投身到了“新浪潮”当中,这个时候他已起用了新艺名“埃里克·侯麦”——取奥地利籍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和英国侦探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尔(侯麦)二人名字各一部分而合成。这恰好代表了他一生中的两大追求:电影和文学。而之所以要用艺名,是因为侯麦不想让他那保守的家庭知道自己在“娱乐界”工作。从1959年的《狮子星座》开始,侯麦踏入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

  自1958年巴赞去世之后,侯麦便接替了《电影手册》主编的职位,他仍然坚持巴赞等前辈“作者电影”和“写实主义”的办刊方向。这在“新浪潮”打江山的时代是“《电影手册》派”批判旧势力的武器,然而进入1960年代后,倒反过来成了编辑部里那些“左翼”对侯麦进行批判的武器。他们指责他“落伍”,不肯接受新兴的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侯麦则寸土不让,双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