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圆明园皇家庙会:大学生…
八种“非遗”项目献艺北…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产业战…
过大年逛明湖 济南人体…
海峡两岸新春民俗文化庙…
三晋大地年味浓 逛庙会…
东北虎何日重啸山林? 全…
“2010全球华人新春音乐…
2010成都大庙会开庙 喜…
肖复兴:要是庙会只剩吃…
最新热门    
 
全球庙会传递中华情:过年已不再那么孤单

时间:2010-2-25 12:58: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全球庙会传递中华情

  2010,农历虎年春节,在这虎虎生威的日子里,中国的老百姓,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80后还是90后,国外的华侨华人或是国际友人,不论什么肤色种族语言什么身份地位职业,都把眼光聚焦于中国古老而喜庆的狂欢节——春节庙会,他们满心欢喜参与其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中国年味儿、深厚的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友好……

  北京庙会:传统与时尚相得益彰

  北京人爱逛庙会,哪怕人多得被挤着推着往前走,或是只有踮起了脚尖儿才能看到台上的表演,人们都要凑热闹,要的就是这份人气。北京人或者说中国人都有“庙会情结”,老北京春节的庙会,主要有白云观、东岳庙、大钟寺、五显财神庙和厂甸,并称“五大庙会”。

  走进厂甸庙会,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是面人儿、年画儿、风车、冰糖葫芦、大戏台,还有练把式演杂耍的,踩高跷唱京戏的……这些承载着400余年的传统民俗,依然随处可见。

  只见一位老人两手各拿一根细长木棒,手腕一挑,把两棒中间的另一只木棍带起,木棍在两根细棒的带动下,在空中上下翻转,花样百出,很是精彩。这是老北京著名的花棍表演,眼前表演者正在免费传授耍花棍的诀窍,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围观。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一面学着一面竖起大拇指,用并不流利的汉语感叹着:“绝了”。

  由中老年业余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还在庙会上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多首经典老歌,红歌声声于喜庆中吹出了阵阵怀旧风。

  春节时到五显财神庙祈福借元宝是很多老北京人的重要活动。

  今年莲花池庙会再现了明代五显财神庙会的盛景,位于莲花池公园西南广场的五显财神庙以红色、金色作为背景,一大圈元宝墙绕在它的周围,当中摆着招财进宝的大铜钱和能带来财气的金蟾蜍。市民们都排着队摸元宝,“投金蟾、拜财神,谁不想在虎年讨个好彩头,多沾些财气”。祖祖辈辈在北京生活的王大妈说,“希望子女们家家在虎年能够招财进宝。”

  现在逛北京庙会的不再只是“老北京”,还有很多在北京安家落户的“新北京”,加上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如果只是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传统庙会,是满足不了现代人多样化的需求的。于是,洋庙会应运而生。

  无论是在石景山游乐园举办第十届北京洋庙会,还是朝阳公园的国际风情节,都能让人们体会到这浓浓欧美风情。大家能逛洋景儿,听洋曲儿,品洋味儿,玩洋游艺。

  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大巡游”,一辆辆彩车造型新颖、色彩绚丽、风格卡通梦幻,身着欧亚非拉美服饰的百名中外演员组成五洲风情盛装表演队伍,伴随着悦耳动听的乐曲,把游客带入了节日的欢乐海洋。

  各地庙会:彰显地方特色文化

  虎年春节,各地庙会更是“虎气十足”。

  古城西安,历代虎文物让人一览“虎”文化的千年历史流变,虎花灯和虎根艺展示了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射灯虎和猜灯谜使人在娱乐之中品出了文化韵味,还有那来自民间、传向世界的虎头鞋、虎头帽和吹糖老虎等,把中国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津古文化街庙会,糖画要画大老虎,面人要捏虎大王,连孩子们都穿虎衣、戴虎帽,成了虎宝宝。倘若这时,你看到哪个虎宝宝一手拿着冰糖葫芦,一手牵着老虎气球,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烟火,那过年的“虎气”可就足实了。

  各地庙会除了在虎文化上不约而同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成了大家和而不同的选择。

  南宁将“香火龙”、“舞春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搬上了庙会舞台,同时还编排了琵琶舞、腰鼓舞等中国民间传统文艺演出,让老百姓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北京地坛、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等全国著名庙会齐名的中国传统庙会品牌之一的成都大庙会,今年营造了一场以“三国”为主题的赏灯嘉年华,它也像是一场奇幻的三国大片,庙会的正大门以三国都城元素构成门体,用旗帜、灯笼烘托气氛,突出了刘备、关羽和张飞等蜀国要人,他们仿佛在为庙会共同筑起一道魅力凝聚的大门。在园林区的湖旁,大家欣赏到了壮观激烈的“赤壁之战”,人们不禁“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从事教育行业的李先生说,“现在中国的春节庙会不只是图个热闹和狂欢,也不只是旧有习俗的延续了,它在不知不觉中也起到了宣传、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功能。”今天他刻意带着5岁的儿子来“读三国”。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