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单霁翔委员等:新时期应…
委员谈收藏:民办博物馆…
委员谈世博会:奉献海派…
文学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
全国政协委员:让世界了…
宋祖英委员:期待放歌世…
委员建言文化体制改革:…
朱军不认为自己是“明星…
文艺界委员关注文化建设…
代表委员诟病央视春晚“…
最新热门    
 
委员建言文化建设: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

时间:2010-3-9 14:21: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化建设,委员建言高频词

  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道德“养分”

  关注:在文化层面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将由谁来继承?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本国传统节日日趋淡漠,对圣诞节、情人节却趋之若鹜;在商品房开发过程中拆掉老城墙,建成的是一个个“欧式花园”;90后的学生们诵读古典文学味同嚼蜡,英语考试却是次次优秀……很难相信,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一代,能够担当起未来中国再次跨越的重任。

  杨赤委员建言: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道德教育养分,“疏”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堵”,而传统文化中的“忠、信、义、礼”等道德教化,是“疏导”的最好“养分”。应该从国家层面强化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在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词上,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教育部门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去,并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当孩子们了解何谓礼义,何谓忠信,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思想及行为。

  重视和加强现代慈善文化建设

  关注: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慈善事业必须植根于良好慈善文化土壤之中。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公众慈善观念淡薄等问题。慈善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封闭性和内敛性特征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将慈善看成是一种个人“施舍”或“积德”行为,是个人德行的体现。现代慈善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事业,慈善不是简单地做好事,而是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发展慈善事业,必须大力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加强现代慈善文化建设。

  任启兴委员建言: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一切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精髓,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小培养孩子对慈善事业的情感,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探寻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的结合点。同时,积极推进“依法行善”制度建设,依法扩大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征遗产税、赠予税乃至特别消费税,引导富裕阶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慈善文化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重视舆论导向,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另外,加强慈善文化理论创新,探索适合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规律,推动慈善文化建设。

  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关注:中国的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创作也日渐红火,各类网络文艺作品参差不齐,在网络艺术创作活动和作品中,也充斥着大量以“搞笑”为目的的或内容低劣、格调不高、违反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作品甚至是违反人类精神、意志、人性的反动作品和黄色作品。在中国网民结构中,学生用户是第一群体,占到网民总数的近两成,其次为IT行业用户。有数据显示,网民整体教育程度较高,本科、大专比例超过六成。在这一庞大群体中,大约有4至5千万青年从事网络艺术创作,如美术、音乐、文学、影视等。网络艺术创作的生产量非常巨大,传播非常迅速。

  言恭达委员建言:诞生于网络的许多优秀文艺作品,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产生很大影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网络艺术人才。网络艺术作品,不仅已经对人们特别是青年的审美观念产生强大影响,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关系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中国先进文化的积累与创造,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是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文化问题。中国文联或全国各艺术家协会应拓展组织职能与工作任务,创新工作领域和工作方法、扩大工作对象,特别注意吸纳有未来意义的网络优秀青年文艺人才,率先成立网络艺术组织,带动全国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发达省、市逐步建立网络艺术组织,形成网络文化主流引导力量。

  民族文化本身

  就是一种产业

  关注: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一种财富,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新的经济增长点。少数民族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富集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不尽的资源。云南丽江的民族文化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