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国举行知识产权战略实…
知识产权,中国杂技掌握…
自由撰稿人状告中国美术…
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及自我…
阎连科大夸丹·布朗:西…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
关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
迪士尼知识产权相当复杂…
专家建议:知识产权要从…
三枪打到了谁?打爆了口…
最新热门    
 
让知识分子形象鲜活起来

时间:2010-3-23 12:20:12  来源:人民日报

  在近年来电视剧荧屏的人物形象系列中,众多类型的人物形象都令人难忘,独独缺少有力度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形象无疑是荧屏上的重要收获,如姜大牙(《历史的天空》)、李云龙(《亮剑》)、钱之江(《暗算》)、余则成(《潜伏》),这些英雄形象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不断重温历史、缅怀英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英雄崇拜及其审美理想。另外,一批质量上乘的历史剧创作也使一些帝王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康熙王朝》、《贞观长歌》、《大秦帝国》等;家族剧创作则让一个个旧时代的家族掌门人与创业者形象矗立于荧屏,如乔致庸(《乔家大院》)、陈寿亭(《大染坊》)、朱开山(《闯关东》)等。现实题材创作中,则有警察形象(如《公安局长》、《重案六组》、《绝密押运》等)、干部形象(《国家干部》、《省委书记》等)、军人形象(如《士兵突击》、《DA师》等)以及农民形象(《刘老根》、《喜耕田的故事》等)令人耳熟能详,知识分子形象无疑是其中较为薄弱的人物类型。

  当然,细加搜寻,荧屏上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绝迹,只是数量稀少,影响力也无法与其他类型形象相颉颃,几乎没有哪个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影响力。荧屏上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如《一年又一年》中的陈焕和林平平。在功利浮躁的现实环境中,固然有很多人如林平平一般随流俗俯仰,但毕竟还有如陈焕那样的精神守望者坚守学术理想和情感圣地。《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方学桐、张止若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心系祖国、执著奉献的拳拳赤子之情让人难以忘怀。再如《世纪之约》中的科技精英雷默,以其对新的历史环境中民族根性的理性反思意识,让作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意蕴有着多方面的超越性。

  这些作品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在精神品质上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银幕/荧屏上的知识分子形象虽有联系,但又明显带有新时代所赋予的精神气质。与“伤痕”、“反思”文学、影视作品中众多的“受难者”形象不同,这些创作不再把重心放在个体苦难与时代历史的相互确认与诠释上,而是更多地注入了现代的理性反思意识,更多地触及当代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如出国潮、下海热、坚守学术阵地的艰难等等。与银幕上科学家的传记片(如《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相比,这些电视剧作品则更多地展现了知识分子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命运沉浮,使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具有普通人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但总的来看,有力度的知识分子形象还是太少太少。新世纪以来,电视剧创作蓬勃发展,不同类型剧各有斩获,但惟独刻画知识分子形象、表现知识分子精神风貌和品质的优秀电视剧却是凤毛麟角,不能不引人深思。

  除了以上专门表现知识精英的优秀之作外,荧屏上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以各种职业身份出现,如医生、律师、经理、白领等。可不难发现,知识分子形象虽不时闪现,但大多是次要角色或陪衬,在精神品质上也大多乏善可陈,在人物塑造上明显存在着刻板化、概念化症结。如张大国的书呆子气、势利眼(《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宋建平从清高自爱到委琐扭曲(《中国式离婚》),老四许伯洪的疲惫不堪、笨手笨脚(《守候幸福》)等等。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书香门第》这部本来给人以极大期待、理应推出知识分子群像的作品,却由于创作者对知识分子生活的隔膜,把一个“书香门第”演绎成了一个三角乃至四角的平庸故事,在表现主人公颜璞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所承受的现实压力也显得含糊暧昧,让本可以托举人物精神品质的有力一笔最终消失在主人公情感纠葛的泥淖之中。

  造成荧屏上成功知识分子形象稀缺、精神品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由接受主体间接决定,却直接影响到创作者的题材选择与偏好。电视剧受众群体的整体文化程度不太高,表现知识分子特别是学者、科学家等高知人群显然不如表现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苦辣酸甜更能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即使是上面提到的几部获奖作品,在大众中的反响也难以达到热播的效应,不能不说和受众群的构成有直接关系。其次,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单薄不乏荧屏镜语表达自身的局限。与文学、戏剧等相比,视听艺术擅长形象地、直观地进行艺术表达,在呈现人类的深度思考、智慧哲理等方面却有着先天劣势,这也是时下银幕荧屏上枪战、飞车、武打等动作片、战争片铺天盖地、一路畅行的重要原因。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如其才情、创造力和人生理想抑或表现这些人物身上的卑微和虚伪人性无不需要恰当的具象语言进行转化,对创作者来说,既有着知识、专业上的障碍,也不乏人性挖掘上的难度,更有着视听语言“化虚为实”的技巧要求。今年的文化大片《孔子》采用通过人物对白诠释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颇有创新,但这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