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台北故宫:《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隔海相望…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离…
《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
《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
江苏常熟举行《富春山居…
金运昌:北京希望《富春…
《富春山居图》曾在朝日…
浙江博物馆将开新馆 《…
最新热门    
 
《富春山居图》合璧会有期(图)

时间:2010-3-26 12:46: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谈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辗转流传,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希望两半幅画能合成一整幅画。

  《富春山居图》合璧会有期

  温总理提到的这幅传世名画,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79岁时创作,全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融众家之长 与造化争神

  黄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声望最高。他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并受到赵孟頫的熏陶,融众家之长为一体。他又“卧青山,望白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更加深了对山水的深刻理解。最初,黄公望结茅于杭州郊外赤山筲箕泉,后往虞山,“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韵,得之于心而行于画。”晚年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定居下来。这里有六朝文人吴均赞美的“奇山异水,天下杜绝”的迷人景致。黄公望终日沉浸其中,眼前景、胸中笔,彼此交汇通融,解之切,感之深。诚如明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所记:“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攧中坐,意态忽忽,人不可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富春山居图》是其最为后世瞻仰的伟大作品。

  为了最完美的艺术境界,黄公望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历经三四年,在82岁完成这幅作品。原作为6张纸连成的画卷,高尺余,长约二丈。作品描写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画面上山峦起伏,丘壑连绵,逶迤变化,不可端倪;树木亭台,村台小桥,渔舟人物等,错落穿插,安排有致,甚得平淡天真之趣。观画者邹之麟在题跋中写道:“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黄公望专意于山水画,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了画坛主流地位。他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家大力推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九珠峰翠图》等。

  神品传世路 曲折复坎坷

  《富春山居图》问世后,被人视为神品。此画是黄公望为谢无用道士所作,画卷上黄氏题跋云:“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皆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渐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由此可知这幅长卷创作之艰难曲折。

  《富春山居图》一度为无用和尚拥有。明成化年间,由书画家、“吴门派”始祖沈周高价购得。以后,此卷几度易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董其昌购得。崇祯九年(1636年),董其昌将画押给了宜兴人吴正志。清初,吴正志传子吴之矩,之矩传子洪裕。吴洪裕在家中特建“富春轩”藏之,爱若至宝,顺治七年(1650年)临终之际,竟嘱人将此图投入火中,焚以为殉。眼看墨宝化作青烟,其侄吴子文乘其不备,以别画易之,迅速从火中抢出《富春山居图》。遗憾的是,画已烧成两半。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此后,较长的后半部为吴子文收藏。

  后段《富春山居图》颇多磨难。顺治十四年,即烧图后的第八年,画家程正揆在泰兴季寓庸处见过此画,可见其时《富春山居图》已易主。程正揆临仿一本,于题跋中予以说明。后高士奇、王鸿绪、安岐等一度成为《富春山居图》的拥有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广征名画,此卷被征入宫。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此图入藏其中。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北平岌岌可危,为免不测,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近百万件故宫文物被运往南方,1948年辗转到了台湾,后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卷,在康熙八年(1669年)为王廷宾所得,后来就湮没无闻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想,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