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贾平凹:作家作为职业将…
方文山:作词多少受宋词…
侦探小说:作家编写的“…
铁凝: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铁凝:汪曾祺总让她想到…
网络文学面临两大问题:…
作协主席铁凝:作家还是…
《咬文嚼字》明年补咬1…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莫言:作家要寻找自身恶…
最新热门    
 
铁凝:作协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 也需要与时俱进

时间:2010-3-31 11:08:01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昨日在重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从昨日起,中国作协七届九次主席团会议、七届五次全委会在重庆召开。20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将在7天里,共商中国文学发展大计。在众多与会作家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三年来,这位中国作协史上首位女主席面对媒体采访总是谨慎而克制,这种低调,无形中更增加了她的神秘色彩。

  昨日,铁凝打破低调惯例,同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在采访中,她不仅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这样宏大的问题侃侃而谈,就连正在读什么书、自己一天如何度过等这样私人化的问题也对答如流。

  个人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时代吗?

  中国处在这么大的变革当中,中国作家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不平凡的作品、好的作品、经得起读者检验的作品又耐得住时代的积淀

  记者:你认为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体现作家社会责任感?

  铁凝: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今天主席团会议上很多著名作家涉及到的一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不是个小问题。我尽我的所能,尽可能地简短(作答)。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在一个相对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瞩目,我觉得中国作家应该拿出不平凡的作品,应该不断地拿出不平凡的作品。

  在两个月以前,我会见过德国很著名的作家马丁·瓦尔泽。他到中国后跟我说了这样一个观点“我非常羡慕处在当下中国时代的作家们”。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这个时代太伟大、太丰富了”。中国处在这么大的变革当中,中国作家可写的东西太多了,让他感觉到非常羡慕,所以他这话就给我很大震动。

  我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写作者,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时代吗?

  记者:作家的这种社会担当如何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结合起来?

  铁凝:在今天上午的主席团会议上,我们有些作家也在想,相信整个中国作家群体有一大批作家还在坚守着精神高度,在高度深切地关注着变革当中的中国。但中国作家确实面临着一场巨大考验,就是市场化。市场经济要求速度快,利润高才有动力,市场要求作家要快,读者也对作家不断地有要求,就是你要一步一步地把作品写出来。但不平凡的作品、好的作品、经得起读者检验的作品又耐得住时代的积淀。我相信我们还是有一大批坚持着精神高度和时代密切相连,把自己真正投入这个时代的作家,他们在努力。

  我也希望读者有足够的耐心。

  我想我们对非常优秀的作品只能是热情地呼唤和耐心地等待,而不是不热情地等待和不热情地呼唤。我在一些场所鲜明地表明过,中国作家应该有危机感。危机对我们没有坏处,对我们的写作是一种更理性的动力,危是危机,但机是机遇和机会。

  中国作协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

  我相信文学是能够沟通人的心灵。作家对文学要有足够的尊重也是值得的。中国作协还要扩大工作量,还要充实权保会的服务内容和内涵

  记者:你曾说文学是一个沟通和谐的桥梁,你觉得文学在将来还能否起到心灵沟通的作用?

  铁凝: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还是坚信文学有沟通的力量,有沟通不同语言、不同心理的人的能力。我想给你举一个小例子:就在前不久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作家协会邀请了全国150多位作家参加书展。正是通过书展,我觉得很多最普通的德国读者,正是通过中国作家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文学,拉近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中国人的距离。

  我记得在开幕式上,我代表中国作家作为主宾国的代表致辞之后,有一个非常高的德国小伙子,后来我知道他叫“马克斯”,通过翻译找到我。他特别跟我说,他是这个会场的保安,本来没有权利进入开幕式会场,所以他就站在会场门口听了我的致辞。听到我的致辞是关于文学、关于书、关于中国人对书的情感,他说要买关于中国的书读。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但致辞让他非常感动,“觉得中国和德国没有那么遥远”。

  有意思的是,离开法兰克福时,我在机场又看到他了。他就跑到我跟前,要跟我说一句话,其实他也没说什么话,就把风衣的扣子解开,让我看他里面西装领上的中国国徽。所以,我相信文学能够沟通人的心灵。就为了这个,作家对文学要有足够的尊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