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侦探小说就像作家编写的“数读题”,在一个主体框架里,人家给出一点儿条件,隐藏一些内容,然后跟你捉迷藏。这方面美国侦探小说国宝级人物埃勒里·奎因“出题”的境界要高一点点,在给出的线索上人家不设埋伏,不藏着掖着,不过十有八九我们还是猜不对凶手。
大名鼎鼎的埃勒里·奎因是个很特殊的人物,在书里他是一系列侦探小说的男一号,在书外他是作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兄弟俩的笔名,有点儿虚拟人生的意思。含而不露的案情设计,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是埃勒里·奎因征服粉丝们的法宝。他的九部“国名系列”和四部“悲剧系列”脍炙人口,把古典解谜推理小说带到了顶级高度。作为大侦探埃勒里·奎因还经历了青涩的成长,著名的《希腊棺材之谜》就是他崭露头角又青涩的时期。而随后的四部“悲剧系列”可以看做青涩“转型”的尝试作品。男一号换成了老成持重,更贴靠福尔摩斯,更具贵族气质的哲瑞·雷恩。在格调上“悲剧系列”还刻意融入了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的优雅与奢华,使我等后辈得以领略“慢”生活时代推理小说的韵味与章法。
四部“悲剧系列”是个渐入佳境的尝试。《X的悲剧》讲了“复仇”,《Y的悲剧》说了“诡异”,《Z的悲剧》讲了“拯救”,《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听书名就传出了点儿“悲怆”的味道。
从内容上看,《X的悲剧》算得上是探案推理版的《基督山恩仇记》,不过这次复仇的主儿可没基督山伯爵那么风光,一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人物命运天壤之别。和《希腊棺材之谜》一样,《X的悲剧》也有一个过程叫人大伤脑筋,结果令人拍案叫绝的案情。不一样的是《X的悲剧》事发地点不再局限在豪宅居室相对闭塞简单的空间,而是转向公交、渡轮更为复杂的环境。围绕在《希腊棺材之谜》里毛头小伙儿、血气方刚、沉不住气、过于突出的奎因形象,在《X的悲剧》里被情绪暴躁的萨姆巡官,爱和稀泥的布鲁诺检察官,以及沉稳练达的大侦探哲瑞·雷恩平分了秋色。美中不足的是在奎因“刑侦班底”年轻朝气全然退出之后,雷恩“班底”老龄化又使故事在场面上活力欠佳。
看《Y的悲剧》我险些坏了胃口。虽然斯蒂芬·金认为没有哪部作品的诡计可以和《Y的悲剧》媲美,虽然查出来的凶手以及他的下场的确诡异,但看这本书我基本处于百无聊赖、提不起精神的状况。一系列的谋杀案件发生在一个疯疯癫癫、冷酷、病态的富有家族,气氛中总萦绕着类似《呼啸山庄》的沉闷压抑,不管作家使出什么解数来拓展案情,围绕着一群不正常的人推理探案多少有些叫人不是滋味。
《Z的悲剧》让人眼前一亮。萨姆巡官年轻美丽IQ颇高的女儿佩辛斯的出现,以及她和哲瑞·雷恩两个绝顶聪明的一老一少组成的探案班底,让人联想起美国电影《偷天陷阱》里肖恩·康纳利和凯瑟琳·泽塔·琼斯老少配的完美组合,给《Z的悲剧》吹进了一席清新朝气。
相比之前《Z的悲剧》有了一个更为张弛有度的故事。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冤狱缠身,命悬一线,他岌岌可危的命运使破案产生了迫在眉睫的紧迫感。大段监狱内幕的曝光,恐怖的死刑室和不寒而栗的行刑场面,又把读者从一头扎在案子上的心思拉向了对司法公正的渴望,对弱者的悲悯,对死刑制度的反思。“拯救”的主题使《Z的悲剧》变成了一个叫人牵肠挂肚的故事。结尾非常戏剧性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又把整部小说蓄积已久的冷静、缜密、逻辑推向了耐人寻味的高潮。可以说在四部“悲剧系列”里《Z的悲剧》有着最为成熟的表现。
虽然没有以悲剧命名,但《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恰恰讲了大侦探哲瑞·雷恩的悲剧。或许是太想让雷恩有个与众不同的谢幕,在《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里雷恩表现过于投入,做事过于极端,超出了侦探的尺度,把整个事态推向了不合理的方向。《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给了人们一次思考罪与罚尺度的机会,这方面雷恩“玩过界”成了反例。
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但直到如今“悲剧系列”仍然是不落伍的经典。作品在1932年至1933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一版再版。如果书也有灵性的话,那么“悲剧系列”肯定是见多识广的老人。他乐此不疲地摆着擂台挑战着读者们的智商。他理清纷繁,给复杂的案情补足最后一小块儿推理空白,让不明所以的你我豁然开朗。
红影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