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故宫“御花园”指路牌英…
“人艺”大腕有多少酒仙…
军史虚假传言揭秘:中国…
方文山:作词多少受宋词…
文化资金投入多少折射不…
新加坡著名英文作家吴宝…
图书限折令有多少人在走…
柯南:真相知多少?
洪晃开英文专栏探讨“送…
城市雕塑能留下多少精品…
最新热门    
 
多少英文缩略词需整顿?语言专家:先取消“CCTV”

时间:2010-4-10 12:02:28  来源:金陵晚报

  当NBA不叫NBA CBA不叫CBA

  MP3、MSN该怎么解说?

  央视日前接到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央视今后的转播中必须屏蔽一些外文缩略词,如“NBA”,必须要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F1”必须叫“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GDP、WTO、 CPI等常用缩略词也在“整顿”范围内。

  之后,4月4日的CBA季后赛半决赛中,央视的解说就改了口,不再说“CBA”,改称“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

  央视的体育评论员于嘉表示:“这个规定我还挺适应”。

  可是,各大媒体和网络对此事的反应,却纷纷“不适应”了。

  “缩略门”事件沸沸扬扬。网友质疑:NBA不许说了,那CCTV呢?MP3呢?MSN呢?

  也许,以后这样的播报是你最常听到的:“大家好,接下来为您带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第五套节目为您直播的美利坚合众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您可以发送手机短信赢取每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第五套节目为您送出的美利坚合众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休斯敦火箭队队员××××的真品球衣……”

  就此,昨天,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语言文化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李葆嘉教授,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喻旭初教授。

  李葆嘉:先取消“CCTV”再说

  昨天,著名语言文化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李葆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说:“让他们先取消CCTV!”

  李葆嘉的观点很鲜明:阻挡外来词,就是阻挡东西方的文化交融,背离潮流。“既然不用NBA,那CCTV也是缩略词,先取消嘛!那些电视台这个TV、那个TV,江苏电视台的JSTV,都不要用了嘛!”

  李葆嘉言辞肯定,直接预言:“三五十年后,汉语体系中将有大量外来词!”他告诉记者,外来词历史上一直存在,“汉语”本身就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融合产生的。他表示,过去,外来词进入汉语有两种形式:一是音译词,因为那时没有拉丁字母,直接用汉字来模拟声音表述,类似的词有葡萄、菠菜,“菠菜最初是指‘波斯的菜’”。二是意译词,如电话,还有扬声器,过去直接根据英语发音叫麦克风,后来改称扬声器,就是根据意思换了个说法。不过,李葆嘉表示,这两种都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潮流,潮流是第三种:直接把外来词搬进汉语。如大家最熟悉的NBA,IBM,WTO。

  “一是因为现在出现了很多‘双语人’。”李葆嘉表示,同时懂得汉语和英语的双语人群现在很多,在交流中遇到不好表述和翻译的外来词汇时,就直接使用外语缩略词,双方都懂,交流方便。“这不是刻意的,更不是崇洋,领导人也讲WTO嘛!”

  二是现在国际交流太频繁、太快速,大量外来词汇涌入,还来不及想好一个对应的汉语,一批新词又出现了。这就使外来缩略词直接进入汉语。

  从词汇本身,李葆嘉认为缩略词也是阻挡不了的。“两个以上的长词组成词组,自然就形成缩略词,这是语言本身调节自己的功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广泛的前提下,有些外来词翻译过来冗长又不便于使用,“如世界贸易协定组织,汉语有8个音节,缩略词WTO,就只有3个音节,当然更好用。”李葆嘉表示,语言要求既明确,又经济,这个“经济”,就是要简洁,那些翻译过来又长又拖拉的词组,显然不符合“经济”的特性。

  至于有些部门担心的“进来这么多外来词,汉语不像汉语了”,“汉语不纯洁了”,李葆嘉回了一句话:“我要说,这就是现代汉语!”他说,汉语本来就不纯洁,它本身就是历史上的混合语,凡是强大的文明,都是多种文化交会的文明。“如果汉语纯洁,就回到非洲原始部落,就不是诞生了十几亿人的语言。一个多产的母亲,会纯洁吗?”

  喻旭初:缩略词可能收入词典

  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喻旭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管理层面上,语言文字要求规范、准确,没有歧义,但是在口语上,应该允许大众直接使用缩略词,像NBA、CBA、WTO这种大家都很熟悉、常用,而且脱口而出的词汇,应是约定俗成。但是,他认为一旦变成书面语言,比如要写进书里、报告,就要求语言准确、规范,避免缩略词所产生的歧义。

  他表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