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浙江台州市发现5500年前…
北京拈花寺西院两平房坍…
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地…
洛阳500名书画家绘制千…
侯耀文别墅涨至2500万 …
北京银行3年内将提供首…
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民工诗人打工4年诗情喷…
中国投资200万元维修甘…
南京大屠杀哭墙将延伸 …
最新热门    
 
4000岁高淳古方言濒临失传 当地会讲者已不到4%

时间:2010-4-13 14:09:22  来源:南京日报
“当年参与和配合我们工作的许多老人,在这些年间陆续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用方言说的话、演的戏,都已经被永久地记录成音像资料了。”袁家旺说,经过那一次大规模“抢救”,颂春、龙船号子、哭嫁等几十种用高淳方言展示的传统民间艺术也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然而,当年那次轰轰烈烈的“申遗”没能成功。“主要原因是当时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设置方言类项目。”高淳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在查看相关申报资料后,也盛赞高淳方言历史悠久、很有特色,值得研究和保护。“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大规模抢救,全县乃至全国都开始重视高淳方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近年间,袁家旺的工作组并没有停止工作,编写的《中国的高淳方言》、《高淳方言》、《高淳方言的民俗文化》等书都已经完成初稿。

  如今,高淳电视台和高淳当地其他媒体都开辟了方言节目和专栏,请当地文化、教育界的老人,在电视和报纸上用方言讲故事。濮阳康京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保护高淳方言的好尝试。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针对当地中小学生已经完全不会说正宗高淳方言的现状,有的学校也打算开办一些学讲方言的兴趣班。

  专家

  抢救方言

  不能再指望口口相传

  上月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李带队前往高淳,对当地方言进行采集并录入了我国首个“现代汉语方言词汇语音数据库”。

  刘俐李告诉本报记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音实验室对全国十大方言区,即吴语(江浙一带),湘语(中南一带),闽语(沿海地区),客家话,赣语,平话(两广地区),徽语,晋语,粤语,北方官话的采集工作,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其目的就是保护各地方言。年内,普通市民就能登陆相关网站,听到全国各地的各种方言。

  “方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财富,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然而随着世界性交流日益频繁,人类必须使用几种共通的语言,因此一些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萎缩甚至消失也是必然的。”刘俐李告诉记者,美国曾有一家机构做过调查,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地方性语言消失的速度甚至比生物物种消失的速度还要快。最快时,平均一周就有两种方言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抢救方言,已经不能再指望口口相传、大范围传承。最好的办法是将现今留存的方言,通过某些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哪怕有一天某种方言消失了,人们还可以通过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

  据悉,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主要调查收集当代汉语方言、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等语言的实态、有声语料,并确定江苏省为首个试点省份。江苏已完成的首批试点工作采用“叫当地人讲故事”的方式,发动各地群众针对特定话题讲故事,以记录语言实态。目前该项试点已涉及南京、苏州、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其中也包括了高淳方言。

  “颂春人”用原汁原味的高淳方言演唱,是高淳农家新年里的保留节目。

    其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这里所指的“鬼话”,并没有贬义,只是高淳方言独特、难懂的代名词。

  高淳作为南京的郊县之一,距离主城不过100公里,但不论是南京人还是与其毗邻的溧水、溧阳、宣城等地人,都很难听懂高淳话,更不要说是正宗的高淳古方言了。甚至在当地,山区和水乡的方言也有着天壤之别。

  语言专家表示,高淳古方言历经4000年绵延不绝,较好地保留了中古时代的发音,非常珍贵和难得。然而在时代变迁中,这一独特的语言与许多传统文化一样,正日渐萎缩甚至消亡。曾担任高淳方言申遗工作小组组长的袁家旺带领工作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会讲正宗高淳土话的老人逐渐离世,最多还有20年,原汁原味的高淳土话就将销声匿迹了。

  对于这一正在逐渐消失中的古老方言,要不要拯救保护,又该如何保护、记录、传承?亦或是其他……本报记者日前赴高淳进行了探访。

  记者 张璐 马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