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网络文学草根感觉正宗 …
2010年中国网页游戏市场…
中国特色档期刺激市场 …
电影市场火爆 四川太平…
韩三平:中国电影市场4…
江浙沪三地共建长三角区…
面对市场出版何为? 安…
农产品虚拟批发市场协同…
和田玉市场有“李鬼”
女性读物市场升温快 成…
最新热门    
 
国外市场对中国主题图书需求到底何在?

时间:2010-4-13 14:11:14  来源:人民日报

  国外市场对中国主题图书需求到底何在?

  中国出版——“走出去”,还得“走进去”

  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来考虑,中国出版业需要“走出去”;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来谋划,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从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出版市场与国际出版市场相互渗透、相互拥有、相互借助的格局看,中国出版业不“走出去”也是不行的。

  事实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这些年来已经取得不俗业绩:从产品“走出去”、版权“走出去”、合作“走出去”到资本和机构“走出去”,无论是数字的统计,还是典型的案例,都可以提供诸多佐证。但是,问题也有另一面: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仍然存在明显的软肋。比如,版权贸易的品种回升幅度较大,但市场份额及销售业绩并不很理想,甚至是很不理想。这其中就有对作为“走出去”方向的国家出版市场的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的问题。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区现象:单边热情较高、决心较大,投入较多,至于这些国家对我出版物需求的题材类型、满足方式、作者队伍、出版机构等等,则缺乏深入的调研和比较准确的判断。而这恰恰是最基础的。

  究竟哪些中国题材

  受国际图书市场青睐?

  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等几个板块,一直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对我关注的重点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的扩大深化,有关中国经济类图书和汉语教材逐渐成为新亮点。各国对中国关注的视角也各有不同。如法国出版业偏好中国文学,对中国经济相对不重视;德国出版业对中国哲学、宗教、饮食、综艺、气功、武术等较感兴趣;美国和日本作为汉学研究的重点国家,对中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以及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方面。

  究竟哪些作品

  是国外译介的重点?

  各国市场上推出的与中国有关的图书,绝大多数是其本土原创作品,而翻译出版的原著,大多数都是我国古代典籍。日本翻译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很多是台湾的,《道德经》、《易经》就有10多个译本。近年来以当代中国为对象的政治、法律、汉语学习等,特别是经济类题材,也有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这和我们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有关。

  究竟哪些人的作品

  在国外产生了影响?

  从目前看,较有影响的中国作者,以外籍人士居多,国内作者较少。从这些外籍作者的构成来看,翻译家的数量极少,1/3的作者有在华经历,或者有华人配偶撰著中国图书。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关注的华人作者有三类:一是国际知名的现当代文学家,如莫言、苏童、杨红樱、余华、古龙、金庸、谭恩美等;二是以大学教授和讲师为主的海外华裔汉学研究者;三是旅居海外的专业人才,如汉语教师、气功师、烹饪师等。这些华人作者在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大影响。还有我国香港地区的作者,特别是大学教授,他们是以英文撰写中国政治、法律、经济方面著作的较合适人选。

  究竟哪些出版企业

  对中国特别关注?

  据了解,对中国主题图书感兴趣的出版社,多数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是依附于大学的研究机构,或者是隶属于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或者是在本土销售额排名前列的出版社。他们的专业化和学科特色十分鲜明,作者群体也较为固定。从出版定位上看,此类出版机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社科人文、东亚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出版社,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等;二类是以文学、宗教、医学、语言文字为特色的专业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团子公司,如德国希波克雷茨出版社等;三类是以中国主题电子出版物为特色的中小型出版社,如美国的勇者媒体集团等。

  这些只是静态的分析,还需更多地关注动态信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既要承认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出版物已有的需求倾向,也要审时度势,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和正在变化着的国内外环境,主动地开发其新的需求方向。比如,国内几家比较有影响的数字期刊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就做了很有开创性的工作。同方知网的学术期刊的生意早已做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地区,挖掘了纸质期刊订户以外的客户群。龙源数字期刊公司借助互联网海量存储、快捷搜索、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