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
梁启超春秋战国史编纂的…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
谈梁启超文学研究中的情…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进程…
严复和梁启超宪政思想的…
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梁启超
最新热门    
 
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 寄信陈宝箴谋湖南独立

时间:2010-4-24 12:01:16  来源:长沙晚报

  关于时务学堂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目前存世并不多,似乎仅见1961年12月《湖南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刊有唐才质的《湖南时务学堂略志》一文。今翻阅1922年9月3日长沙《大公报》,获得梁启超于9月1日下午5时在第一中学大讲堂原题为《湖南教育界之回顾与前瞻》的讲演记录稿,因梁启超在次日11时须赴湖北武昌中华大学讲演,这篇讲演稿只讲到了回顾一节,即行色匆匆离长而去。据当年报纸记载,“梁任公将25年前湖南时务学堂一节详细叙述,听之使人忘倦”。在此演讲前,梁启超在湖南省教育会的饯行宴上说:“我希望湖南急设大学……湖南如果成立大学,承蒙不弃,甚愿来此,担任教习。”现将这篇似乎不见录于《梁启超全集》的梁启超细说时务学堂一文,原文照录如下:

  梁启超演讲,余盖、李厚孚记录

  今日(即1922年9月1日),在此同贵省教育界诸君聚会一堂,我觉有很大的荣幸和感慨。

  我不是湖南人,更不是湘省教育会中人,但我常觉梁启超的名字与湖南教育界有关系,在湖南同胞,或者也有同样的感想。所以,我很愿意把从前在湖南所办的教育事业与诸君谈谈。

  时务学堂在全国占先进的地位

  我来湖南办时务学堂,在25年以前,我才满24岁,当时中国教育状况,只有北京同文馆、广东的广东方言馆,是专造翻译人才的,要想学洋鬼话翻译的才去入学,否则是不入这种学堂的。我现在每每回想到此,觉得太奇,但那时却视为天经地义。而那时学生,除要学洋话外,还要求学问的,即是湖南的时务学堂。所以时务学堂不仅在湖南占先进的地位,即在全国也是占先进的地位。

  以现在的教育原理和方法来看,那时的教育极幼稚,极可笑,而如时务学堂,只分中文、西文两部,中文部设经史等课,西文部设格算等课,所谓时务学堂以为是教时务的学术的学堂。校址即在现在小东街的泰豫旅馆,第一班学生40名,寄宿讲演都在其内,我是总教习,当时时务学堂的大概情形,就是如此。

  不过,我觉得于湖南教育,而且于全国教育界有莫大影响的,在师弟同学间的精神,能够结合一气,一群人都有浓厚的兴味,联合各方面来做事。

  当时湖南的抚台是陈右铭先生(即陈宝箴),他是曾文正(曾国藩)的门生,当代的大理学家,专讲宋学的古文,气象庄严而不顽固,对于时局,很热心图谋,造成一个新局面,我们,以一群青年在他的旗帜下大活动,是很高兴做事的,故朝气很大。他有一位公子陈伯严(陈三立)先生也很喜欢赞助我们,而学台系江建霞(江标)、徐仁铸,臬台系黄公度(黄遵宪),都是开明的,地方官如此,地方绅士则有熊秉三(凤凰人熊希龄)、谭复生(浏阳人谭嗣同)、皮鹿门(善化人皮锡瑞)、欧阳瓣姜诸先生。熊、谭皆系青年,而有猛进精神,皮和欧阳都是老先生。

  给陈宝箴写信图谋湖南独立

  那时的青年都有进取思想,高谈时局,研究满清怎样对不起汉人及中国两千年来的专制恶毒,这班青年都是向这两个目标去,而我们在湘做的事,分作四项是:

  一、办时务学堂;二、组建南学会;三、发刊《湘报》——日报;四、发刊《湘学报》——杂志。

  南学会是公开讲演机关,讲演社会上不以为奇的话。

  时务学堂则专研究怎样贯彻我们的主义。

  湘报与南学会同一作用。

  湘学报与时务学堂同一作用。

  那时,我们研究国家政治,亦甚可笑,公然把世界各国分作三等,列为一表是:

  一、头等国——共和国家;二、二等国——君民共主的国家;三、三等国——君主专制国。

  诸如此类的事很多,不可胜举。在这种时候,作新法运动的青年,皆不认识ABCD……所说的话,完全由于自造,故有些好,有些不行。当时,更有一个发狂的举动,就是想运动湖南独立。但是怎么能够使湖南独立?对陈右铭怎样说这些?依照陈伯严所想的办法,由我对陈右老写一封长信,大致说:“旅顺大连台湾……都被洋人强夺去了,北京不守,清帝蒙尘,湖南须独立建都,作为留种之地。”

  此本是我们青年的妄想,陈右铭自然不肯依从。但他的心里,也很感动,想打主意,救北京政府,这皆是我们二十五年前在湖南的离奇思想和举动。

  当时时务学堂学生四十人中,最大的是戴修礼,最少的是蔡艮寅(即松坡,就是今天葬于岳麓山之蔡锷),所讲的经是春秋公羊传,每天除教授这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