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平遥实施古城旅游文化国…
昆明办古滇非物质文化遗…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缺乏…
蔡武:加快文化产业立法…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已进…
御街搭动漫 杭州欲建国…
海南历史第一文化名人白…
文化部长蔡武: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亟待解决三问题…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有喜…
最新热门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提升旅游 以旅游传播文化

时间:2010-4-27 11:25:16  来源:光明日报

  ●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而大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文化旅游需求会快速增长,文化旅游消费将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旅游彰显文化底蕴。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海南岛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又一个宝岛,它旖旎的热带亚热带自然风光,独特的黎族苗族民族和地方风情,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风云和它在当今时代的沧桑巨变,使它成为全中国全世界客人的旅游宝地。二十年前,国家设立海南省,并赋予它最大的经济特区的身份,目的就是期冀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开辟出一条最适合实际情况的,最具有海南特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路子来。二十年来,沧海桑田,海南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南经济特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相信,这必将掀开海南发展辉煌灿烂的新篇章,开启海南发展波澜壮阔的新纪元。今天,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文化部等有关部委共同发起举办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是要请各方人士共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千秋大业,争取尽快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

  作为文化部长,我十分高兴这个论坛把旅游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在全世界,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鉴赏。借此机会,我想就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及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问题与各位进行探讨和交流。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游历名山大川,浪迹江河湖海,探索密境幽地,感受大千世界,历来是人类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追求。旅游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上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浪潮而蓬勃发展。

  尽管旅游形式多种多样,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主要体现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味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现在人们都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文化是人文景观的魅力之源。人文景观是人类生产、生活积累和遗存的艺术化成果和结晶,成为文化。正因为如此,这些景观因文化而璀璨,因文化而留存。壮丽的故宫建筑群早已超越了当初作为皇家宫殿的建筑和封建时代皇权象征的意义,而成为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甚至体现着中国悠久的传统哲学。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分别因为音乐、电影或艺术品而成为世人所景仰的文化旅游胜地。

  文化是自然景观的精气神。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庐山韵味悠长,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得西湖游人如织。由于有文化的滋润,自然景观因此而灵动,或秀美、隽永,或威武、雄壮,魅力倍增, 更加迷人。

  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进入了发展的转型时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为开发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同文化结合的旅游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衰退,反而会愈加光彩夺目。放眼全球,通过振兴文化来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的大潮流、大趋势。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双赢。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北京的“北京之夜”、杭州的“宋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