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石家庄首现大规模先商遗…
文化蓝皮书:文化产业发…
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
执笔人:文化产业数据从…
执笔人:文化体制改革形…
三地抢西门庆,“文化伟…
首届漳州人居文化节闭幕…
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时间表…
专家学者谈网络文化建设…
争抢“西门庆”,感谢中…
最新热门    
 
文化景观被列为“缺口”:申遗的现实与可能

时间:2010-5-6 12:03:27  来源:人民日报

  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会列为“缺口”类型,这一“缺口”对中国来说尤为突出——

  文化景观被列为“缺口”:申遗的现实与可能

  中国至2009年6月已有38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27项文化遗产中文化景观类仅为两项——庐山、五台山,占总数的7%。但都是由不成功的双遗产申报改判为“文化景观”类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尚无一项是按照文化景观类型申报的。

  检索2010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32处遗产中,单纯属于文化景观类的只有杭州西湖;藏羌碉楼与村寨、哈尼梯田等少数民族遗产预备名单,大多同时拥有乡土建筑、农业遗产等不止一种主题和类型,属于具备综合品质的文化景观。

  遗产“缺口” 也是潜在可能

  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针对近期遗产申报与保护,强调指出,“可能越来越多的提名遗产已经不再是伟大的杰作,其影响力常常来自于很多方面,这就使得人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这反映了文化特殊性和地区特点。”委员会还进一步说明:“提名地既可以重点关注主要建筑(例如清真寺、寺庙、天主教堂和统治者宅邸),也可以包含整个历史城市中心(即包含一个建筑群),甚至还可以包含整个文化景观。这三者中最后选择哪种取决于多种因素,也取决于其整体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现存的部分以及保存状况。最后还要考虑到文化政治方面,需要从社会角度和实际操作角度来选择可行的方案。”

  这里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和新的遗产认定技术路线,大多数传统概念上的单一遗产类型(如文物古迹、考古遗址等)会在新概念、新技术的介入之后发生类型属性的变化。同时,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也会对遗产类型的属性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足够的支撑和保障。

  鉴此,一种单一的文化遗产要转换为文化景观时,必须在原来的遗产类型价值上,或增加人地关系的价值、或增加包含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文化”因素。我国的乡土建筑藏羌碉楼与村寨、农业遗产哈尼梯田、工业遗产芒康盐井盐田等都可以借此途径提高遗产价值,作为文化景观类型进行申报。

  文化差异带来价值挑战

  根据中国文明与文化的多元特性,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今后在“文化景观”类型方面的文化遗产提名将拥有较多的机会。同时,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与中国文明 属于唯一“传衍至今”的特性相吻合,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因此,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更符合中国特色,更适合揭示由多种因素促成遗产价值不那么伟大、杰出的遗产,可作为我国申遗的基本策略之一。

  从以往的实践和世界遗产的申报趋势来看,今后我国在申报世界遗产、特别是文化景观时将面临4个方面的挑战:

  遗产认定的门槛必将提高——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不断增长,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提高突出普遍价值的门槛就是必然的了”。

  遗产基础研究资料严重缺失——随着新的遗产类型的产生、价值的扩展,原有的遗产基础资料已经远远不足以支撑遗产价值研究了。这一现象在国际的文化景观申报中普遍存在。西湖文化景观最核心的价值载体——南宋“西湖十景”就没有任何保护身份和专项基础资料。

  中国文化存在“自我参照”的价值研究局限性——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文本编制实践,发现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往往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状态,或如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一样,或如“对镜自言自语”状。缺乏“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视野,呈现为“自我参照”的倾向。

  缺乏价值沟通与认同的“世界语”——诚如《奈良真实性文件》的意义所揭示的,超越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色的“人类共通价值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在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认定中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无论在语言的陈述、还是价值的认同上,东、西方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例如西湖山水的东方“诗情画意”在比利时遗产专家的感受中绝对不存在。

  重审预备名单和基础研究

  不仅需要尽快开展我国申遗预备名单、特别是“文化景观”的研究,还应根据国际理念,采用遗产保护和申报的新价值评估构架,重新审视我国已有的和潜在的文化遗产项目。

  尽早开展并加强“文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