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重庆办文化遗产宣传月增…
深圳文博会:从“文化事…
中国书法:中华文化的代…
地震灾区羌藏文化遗产抢…
汉英文字混杂现象 已影…
“利徐之交”的启迪:全…
从北川到玉树 为抢救文…
遗臭千年的恶霸西门庆作…
谁是当代文化的敌人:技…
孔祥熙参观齐鲁大学 强…
最新热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从吹拉弹唱到文化多样

时间:2010-5-14 12:29:25  来源:人民日报
放,更多地强调把面向群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丰富起来,密切与老百姓的联系,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群众。”张永新说。

  “过去我们误认为唱歌跳舞就是群众文化,现在我们意识到,唱歌跳舞只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改革和创新的基点,”徐伟说,“从群众文化领域跨入公共文化领域,这是一个大台阶。今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面临着国家体制、市场经济、民间社会力量这三大环境,这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

  技术创新:村村有了保障

  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被称作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与文化馆站、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相比,广播电视覆盖与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广电总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孟冬指出,村村通工程服务范围、质量的每一次提升,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村村通工程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让农村人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看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1998年到2003年,工程第一阶段实现了全国62万个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孟冬回忆,当时的传输覆盖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最开始时就是一个村配一个小锅,有的村甚至只有村长家里能接通光缆,全村农民都只能集中在村长家收听收看仅有的一套广播节目和两套电视节目,收听收看效果之差可想而知。2004年到2006年,工程第二阶段让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老百姓听上了收音机,看上了电视。2008年,直播卫星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老百姓收听收看效果不好、节目套数少的问题。到今年年底,共计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将再次完成“扫盲”,通过国际一流的卫星直播技术,身处大山深处的农民可以收听收看到48套广播电视节目。2020年,我国农村将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基础上的户户通。

  据孟冬介绍,目前全国广播电视覆盖分为三大区域。一是城市区域和东部较发达地区,通过有线光缆看电视为主。一些较发达地区为了解决贫困户收视费问题,开展了广播电视低保工程,由财政出钱为老百姓买收视费。二是中西部较落后地区,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通过无线覆盖确保城市能收到6套电视节目,农村能收到3套电视节目。三是既通不了有线光缆,无线覆盖也无法抵达的地区,通过卫星直播技术可以免费收听收看48套广播电视节目。孟冬强调,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线覆盖都是由政府全额保障的基本文化服务,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无线覆盖系统,将力争提供10套高清数字节目。

  与此同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网络通信平台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共用的信息传输网络,使基层文化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和数字资源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了互联网、卫星网、有线(数字)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电子政务专网和光盘(移动硬盘)等多种传输渠道,并积极探索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络电视、IPTV、3G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实践入户服务。

  创新,可以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推动力。

  记者 刘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