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四省五地争夺“炎帝故里…
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上千年…
“董永传说”多地争夺 …
安徽山东三地极力撇清 …
两县争夺赵云故里 普利…
争西门庆,将各地拖向“…
西门庆争夺战:淫贼成“…
河北穷县富县赵云故里争…
鲁皖三地争西门庆故里 …
历史名人故里争夺战令人…
最新热门    
 
各地争夺赵子龙故里 大邑将重建赵云祠墓(图)

时间:2010-5-25 10:59:54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大邑将重建赵云祠墓

  《三国》热播 河北两县争赵子龙故里

  大邑的赵云墓从未被挖掘过,今后也不会主动进行挖掘修旧如旧的赵云墓一期工程有望在明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许多大邑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在县城东郊的锦屏山下,还有一座破败的子龙祠墓。只有老一辈的大邑人口中,还流传着“大雨阻退掘墓者”的传说。

  眼下,新《三国》电视剧热播,对三国人物的热议又重新升温。河北正定、临城两县关于赵云故里的争夺战也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但对于被史学界公认的赵云埋骨之所——四川大邑县来说,许多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在县城东郊的锦屏山下,还有一座破败的子龙祠墓。

  “如此低调,是因为大邑有说不出来的痛。”昨日,大邑县文化体育局局长戴勇说,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子龙墓遗址多年来始终被学校占据。

  现在,赵云祠即将重见天日。相关单位已完成了赵云祠墓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方案,修旧如旧的赵云墓一期工程有望在明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前世·校庙之争

  经多次兴废祠墓改作学校数十年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位于大邑县晋原镇东门锦屏山麓,距成都51公里。

  据明曹学全著《蜀中名胜记》载:“《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地”的葬制,所以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毁于明末兵火,后经多次兴废,一直规模不大。《蜀中名胜记》、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均有相关记载。

  “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民国初年。”戴勇说,现在还保存下来的赵云祠墓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由当时的刘成勋、刘湘、刘文辉等乡绅、地主捐资培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多数的祠堂、庙宇被用来办学校,赵云祠墓也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一所中学,到了80年代改为职业高中。

  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拆除了一些老建筑。“从内心上来讲,是非常想保留的。”戴勇说,但毕竟大邑县财力有限,想新建一所学校需要资金,所以一直在校与庙之间犹豫,这成了大邑“说不出来的痛”。

  当地人传说大雨群蛇曾阻止掘墓

  当地还有传说称,在拆除赵云祠墓的建筑时,曾经从锦屏山里钻出很多的蛇,阻止破坏。这也给子龙祠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能看见的,就这么几个地方了。”68岁的杨文辉就在子龙街上长大,亲眼看着赵云墓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以前一进大门就能看见一个巨大的照壁,上面有‘汉顺平候庙’几个大字。”据杨文辉回忆,1968年时,赵云墓还保存得比较完好。

  “大殿里的赵云像,全身金盔金甲,白胡子一直垂在胸前。”杨文辉说,赵云像呈坐姿,双手扶膝,头戴四方侯爷帽,尤其是塑像的眼睛做得相当好,很有神。但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被毁。

  杨文辉说,当时还有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轮流掘墓,“一共挖了三天,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刚挖出来的坑,被雨水带着泥土冲进去填平,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挖到,“到第四天大家放弃的时候,雨居然就停了”。

  大邑县文管所所长刘红彬说,赵云墓从来没有被挖掘过,今后也不会主动进行挖掘,这是我国的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古代墓葬只能是被动式挖掘。

  “其实关于赵云墓的具体位置,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刘红彬说,最近他在整理收集线索时,发现赵云墓的“神道碑”散落在民间。如果能找到它,将是确定赵云墓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生·等待重建

  受地震影响现存遗址已濒临倒塌

  原来的赵云墓,冢大如小丘,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