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学者为阎崇年挑错:《百…
学者“叫板”纪连海 驳…
阎崇年书稿620处错误首…
西方学者批评中国电视相…
学者:“慎终追远”的季…
阎崇年避谈“悬赏”成被…
鲍鹏山:孔子是人的奇迹…
80后有知识没文化?学者…
“被学者”袁腾飞应该受…
罗马尼亚学者:《孙子兵…
最新热门    
 
学者揭《弟子规》作者生平之谜:曾任“副县长”

时间:2010-6-5 11:03:17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揭开《弟子规》作者生平之谜(图)

  国学经典《弟子规》近年来风靡海内外。然而,《弟子规》何时何地何人所作,作者的生卒时间和出生地点何如,却鲜有人知。我省青年学者王俊闳通过史海捞针般地查询、考证和无数次实地探访——

  翻开厚厚的《直隶绛州志》和《新绛县志》,有关《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介绍,不过数百字。在新绛知道《弟子规》的人不少,但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生平身世却鲜有人知。

  现供职于山西某媒体的王俊闳,出生在新绛县三家店村,距李毓秀出生地仅十公里。数年前,他参加一次国学文化研讨会时,几位台湾学者得知王俊闳是新绛人后,非常好奇地凑过来问:“李毓秀是你们新绛县人,可是我们查遍了史志,他的生平经历、生卒时间、生活历程、家庭背景、社会和政治地位都是寥寥数笔,你知道他的具体情况吗?”王俊闳当时也是一头雾水,十分茫然。在新绛县别说普通百姓,就连一些文化人士也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知之不多。一次,王俊闳随新绛县领导在学校检查工作时,看见学生们正在学习《弟子规》,这位县领导便好奇地问:“《弟子规》是何人所著?”当学生告诉他是清乾隆年间的本县秀才李毓秀时,他惊讶地说:“新绛还有这么一位大儒呀!”还有一次,王俊闳在陕西采风时,看见一座县立中学把《弟子规》刻在校园内的一块大型花岗岩上,却对《弟子规》作者的介绍是“生卒不详”。

  王俊闳暗暗下了决心,要破解这一谜团,担当起一个青年学者的责任和义务,把《弟子规》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一代大儒李毓秀在漫漶模糊中还原本真。通过史海捞针般地查询和无数次实地探访,王俊闳终于揭开了《弟子规》作者的生平之谜。

  5月21日至2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新绛县举办《弟子规》研讨会,200余名专家学者聚集李毓秀的故里,为扩大《弟子规》影响出谋划策。笔者趁此机会采访了这位痴心研究国学经典的学者。

  实地走访找到李毓秀生身之地

  2007年夏天,王俊闳回到新绛,在一家小旅馆安下身来。随后他找到一本新版的《新绛县志》,查到了关于李毓秀的介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清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王俊闳又找来《直隶绛州志》,关于李毓秀的介绍与县志如出一辙,也仅有数百字。于是,他来到新绛县文化馆,谁知这里的文化人对《弟子规》的作者也不了解。王俊闳又来到供奉历代乡贤、驰名全国的绛州文庙,但也只是在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上觅到了 “李毓秀”3个字,而这块碑所记载的也仅是当年李毓秀和当地文人捐款修缮文庙的情况,与其生平和身世无关。看守文庙的马老先生拿出了一本珍藏多年、残缺不全的民国版《弟子规》告诉王俊闳:“在新绛县已没有人知道李毓秀了,你要了解李毓秀的经历,想知道他的生身之地,比大海捞针还要难。”王俊闳笑着摇了摇头:“只要有一丝线索,我就决不放弃。”

  回到小旅馆后,王俊闳又查阅了随身携带的大量资料,得知李毓秀的老师党成出生于新绛县窑头村。是不是在窑头村能找到与李毓秀有关的线索呢?

  次日凌晨,王俊闳背起背包,冒着大雨,踏着泥泞的土路,走进了窑头村。他走访了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党姓老人,证实李毓秀的老师党成就出生于该村,但李毓秀究竟是何村人氏,窑头村人并不知道。

  雨点不停地从空中落下,砸在王俊闳身上,李毓秀的身影在雨中时远时近。正在迷蒙之际,新绛县原文化局局长刘保民的出现似乎使王俊闳的艰难寻找“峰回路转”。刘保民历史系毕业,对历史人物颇有研究。他说:“不同版本的县志上对李毓秀的记载都有出入。李毓秀的墓可能在吉庄,他不是吉庄人就是周庄人。”

  王俊闳又风尘仆仆赶到吉庄,经过两天的艰难走访,他跑遍了吉庄村的沟沟坎坎,问遍了吉庄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却没有找到与李毓秀相关的任何遗迹。

  无奈之下,他来到了周庄。刚一打听,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竟脱口说道:“李毓秀就是周庄人。”而让王俊闳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农妇竟然知道《弟子规》就是出于李毓秀之手。王俊闳再在村里细细一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似乎都对李毓秀这几个字多少有些印象。村民向王俊闳推荐了一位名叫李振声的老人,据说他就是李毓秀的后人。步行至村东一所很寻常的宅院,王俊闳见到了从田间劳作回来的李振声。

  提起李毓秀,李振声老人说可能就是他的先人。他清楚地记得村北有多座圆形坟茔,排列有序,比一般的坟大得多。坟墓前有高大的牌楼、石人、石马和石碑,这是他们村唯一的大型陵园。在文化大革命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